首页 专题研究

旅游市场主体在金融领域创新的可能与方向——在香港中旅金融投资战略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2021-05-18 字号:[ ]

香港中旅集团是我尊敬的企业,也是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期跟踪研究的旅游集团。这次受国家旅游局的委派,来深圳参加集团的金融投资战略研讨会,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调研机会。应大会的要求,我重点介绍一下国家旅游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就旅游消费和投资对金融创新的现实需求和战略要求谈些个人的看法,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旅游消费对金融创新的现实需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了“大众旅游新时代”。从消费面或者说需求侧来看,旅游确实已经走进了百姓生活,成为国民大众常态化的生活选项。2015年,超过4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3次的国民出游率,4万亿的境内旅游接待收入和近千亿美元的出境旅游消费,意味着我国已经站在了旅游发达国家门槛上。从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来看,旅游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均超过了10%,则意味着旅游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创业创新都是战略机遇。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旅游与金融很早就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源于旅游支付服务的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一直在瞄准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与旅行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嵌入旅行生活场景为客户提供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而成为生活服务业的世界翘楚。其面向旅游与旅行服务的特色金融服务谱系包括旅行现金卡、现金护照、信用卡、境外服务、积分卡和旅游保险,尽管现在公司也在拓展面向机构的金融服务,但是直接面向国内国际旅行者的金融服务收入仍然占全部营业额的67.8%。这说明以旅游为特色的金融服务是能够成为独立的业务板块,也能够支撑世界级企业的战略成长。环球蓝联(Globe Blue)则在环球购物者的退税服务下足功夫而成为中小型跨国旅游金融服务的典范。
随着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国内的旅游与金融机构也看到了旅融结合的市场空间,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些年的商业探索吧。
说到旅游与金融的结合,很容易想到消费贷款业务。客观而言,面向居民发旅游贷款,在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项的今天,这个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但是从大众旅游初级阶段这个基本面出发,宏观数据无法证明这是一个足以支撑任何一家银行可以为此专设独立部门的基础市场。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联合推出的旅游信贷,基本上都无声无息了。另一个例子是国民旅游卡,也是政府倡导,银行跟进的。创新逻辑是这样的,把旅游目的地的供应商,主要是景区这样的垄断资源,加上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商业机构整合起来,游客持卡到这些场所可以享受积分和打折优惠。然而受发卡机构的市场推广能力所限,加上其商业模式与既有的银行卡业务高度重合,导致该业务逐渐趋于萎缩。
还是回到旅游与旅行者从客源地、中转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客源地这个闭环上来,系统研究消费链条上细分的金融需求可能的服务载体。
游客在出行前会有目的地信息收集、消费决策、旅行证件和旅游用品购买等方面的需求。在观光旅游时代,组织形式主要是团队,游客对旅行社的依赖性很强,绝大多数的消费需求都是通过旅行社办理的。如今,随着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群体的兴起,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散客化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旅游组织方式。2015年,国内旅游市场的散客化比重已经高达97%,在线旅行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0%,市场规模达到4090亿元。在这一背景下,以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率先介入旅游市场,通过为签证背书、签证代理、附属保险和境外救援等项目的中高端客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从而获得银行零售业务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在线旅行商如去哪儿的拿去花、驴妈妈的小驴分期、途牛的牛分期,金融业如兴业银行的随兴游、平安银行的新一贷等旅游分期付款产品,携程的“程涨宝”、途牛的“途牛宝”等旅游理财产品,阿里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红包”等旅行支付产品都是面向游客行前预订的金融产品创新。这些创新总体上看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考虑到未来五年两位数以上的旅游消费复合增长率,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假以时日,不排斥出现世界级旅游金融服务公司的可能性。
游客在目的地的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场景化的消费更将大量产生支付、保险、救援等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银联(Union Pay)通过对出境旅游者消费空间和行为特征等大数据的系统分析,有效拓展了国际支付网络,成为与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相比肩的金融支付公司。保险业更是可以从旅游与旅行市场中获得战略成长机遇,欧美国家90%的游客会投保旅行意外险。尽管现在国内旅游者的保险意识还有待于提高,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上,根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2015年的报告,中国88.9%的出境游客对购买旅游保险是有认知度的,其中,72%的游客会主动购买保险。考虑到强制性的旅行社责任险、航空意外险,事实上旅游保险的市场渗透率可能比这一数据还要高。这就为人寿、太保、安邦等大型保险公司的海内外市场拓展带来高成长的市场机会,也为安旅网这样的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了产品研发和业态创新的现实基础。
市场趋势和既有企业的案例表明,40多亿的旅游人次,数百亿的旅行人次已经产生了以便利支付、保险救援、免退税、高端增值为代表的金融服务需求。培育和发展本土的旅游金融特色企业,既是大众旅游时代现实的市场需求,也是服务贸易强国的战略导向。
旅游投资对金融创新的战略要求
目前,旅游已经成为投资并购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受此进程影响,国家旅游产业正在从早期地方政府主导的资源竞争、职业经理人主导的服务竞争快速转向企业家主导的资本竞争。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专题报告,2014年我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7053亿元,同比增长32%,比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高21个百分点,2015年的旅游业实际完成的投资更是超过一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超过一半以上,政府、国有企业和外商分别占全部旅游投资的17.9%、16.2%和6.4%。从投资项目的空间分布上看,市场主体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休闲度假类产品,而政府投资则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上万亿的年度投资规模必然产生等量级的融资和投资需求,从而为产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旅游项目贷款的额度不断增长,一批专注于旅游投资的机构也开始显山露水了。中信产业投资基金拥有500亿元的投资规模,以资源型项目的股权投资为主,包括陕西旅游集团、开平碉楼、白石山、富国海底世界等,很多单体投资规模就超过2亿元,俨然成为旅游投资的风向标。作为我国领先的金融综合服务机构,远东宏信有限公司已经把旅游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方向,主要通过融资租赁和债权投资为重资产旅游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中国民生投资有限公司以旗下的投资平台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集中精英团队加大对旅游产业的研究力度,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将是旅游投资的主力军之一。与此同时,以港中旅、中青旅、携程、海航、万达、海昌、首旅、申迪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也在组建专业银行、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和专门的投资部门,统筹推进所在集团的旅游投资战略。更多成长性的公司如途家、凯撒、众信、途牛、同程、蚂蜂窝则通过IPO、新三板等途径加快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从初创企业层面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已经成立并发布融资需求计划的旅游企业就有近2000家。旅业传媒集团将于4月16日在苏州召开“锐旅行”峰会,面向36岁以下的创业团队,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名涌跃。在周边游、景点、精品酒店、非标准住宿等细分领域的旅游项目,投资更加讲究理性与逻辑,对市场切分的颗粒度更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进一步显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旅游产业投资的边界开始趋于模糊,那些面向本地市民生活服务的企业,如美团、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神州专车也开始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原本面向游客服务的企业也开始介入本地市场的休闲生活资源。在共享经济和大众旅游叠加效应影响下,旅游投资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投资高峰。
旅游业开始进入了战略投资者的并购高峰期。除了独立的创业公司,旅游业的战略投资者也加快了并购整合的步伐,通过战略并购,将创新和创业企业纳入旗下,携程、众信、去哪儿网、腾邦国际都明确提出并开始实施战略投资计划,以期建立资本驱动的泛旅游生态圈。在旅游运营商的战略布局方面,携程应是目前最大的战略投资者。从2013年开始,携程启动了密集的战略投资计划,先是与DCM以6000万美元领投了国内首家用车服务平台易到用车,再以1亿美元战略领投了一嗨租车;在目的地方面战略收购途风;后又相继投资同程、途牛、途家等企业占据股份;入股国内有“中欧旅游四大批发商”的华远国旅;2015年5月宣布4亿美金收购Expidia所持有的艺龙股份,成为艺龙的最大股东。目前,携程系已经在整个旅游产业广泛布局,生态圈初步形成,成为除BAT以外的另一巨头。携程之外,途牛于2015年5月9日宣布接受京东3.5亿美金投资者,2014年12月,去哪儿网宣布投资国内旅游连锁机构旅游百事通。2014年3月,探路者正式以2.3亿元控股旅行社渠道运营商易游天下(持股74.56%),众信旅游于9月26日复牌后宣布收购竹园国旅70%股权,6000万元整合悠哉旅行网,都成为战略投资领域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些密集的战略投资举措掀起了产业整合的高峰。
目前,资本和技术已经成为驱动旅游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双重引擎。自2006年以来,旅游行业经历了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两大浪潮。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渗透。现实是传统旅游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全力进军无线旅游,抢占无线旅游业务的制高点。商业逻辑与技术逻辑是一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或无线客户终端设备可以使游客更加快捷、便利地获知相关的旅游信息。进一步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让受众的媒体接收习惯发生变化,移动化、位置化、个性化、自服务成为用户消费需求新趋势。
事实证明,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产业创新同样需要风险资本的助推器。2006年以来,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旅游领域的风险融资事件呈现加速增长,融资规模更快增长的态势。2010年还只有13起、14亿元,2011年16起、60亿元,2012年23起、20亿元,2013年68起,50亿元,2014年则猛增到110起、190亿元。2015年旅游也没有出现所谓的“资本寒冬”,相反,无论是大热的出境游领域,还是方兴未艾的定制游、OTA、酒店业等几乎所有的在线旅游的细分领域都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如此密度的融资事件,如此厚度的投资规模,预示着培育本土的旅游专业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和产业层面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它们可以是旅游银行、旅游产业基金,也可以是专注于旅游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更可以是旅游金融服务综合运营商。
由是观之,作为旅游领域中的“共和国长子”的香港中旅集团把旅游金融作为“十三五”的重点项目加以规划和研讨,不仅是集团做强优化“一主三支”业态布局的现实要求,更是主动承担国家旅游和金融发展的战略的历史责任。


(作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