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效率为导向推进创业创新
因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使得“大众旅游”这个学术名词成为了社会显话题,并引发了政产学研各界和媒体的解读热潮。从十多年前的“国民旅游”切换到“大众旅游”,并试图以此为基础重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那时起,我对大众旅游的理解都是从需求侧审视的:一方面是旅游消费需求进入了国民大众的常态化生活选项,2015年国民出游率已接近3次,“吃有肉,住有楼,还有闲钱去旅游”,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梦想;另一方面是游客以自主、自助和散客化的姿态融入目的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每年40多亿的国内旅游人次,超过97%都是非团队旅游者。旅行经验越来越成熟的游客不再满足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和程序化的消费流程,他们希望自由地体验目的地生活方式。旅游休闲需求的变迁呼唤住宿供给的多样性,也推动了生活场景化为代表的住宿空间和产品的创新。
对新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向市场上投放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满足,当然也可以对存量资源的有效利用,或者改变资源的原有用途加以实现。从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创新实践来看,产品原创固然重要,可以说是建设强大的旅游产业的引擎,但是通过商业创新让市场变得更有效率则更为普遍。就我国旅游产业的阶段需求来看,放手发动社会和民间的商业力量,以市场效率为导向推进创业创新,无疑有着更为明显的现实意义。
共享经济在旅游领域中的现实可能
公民有权支配包括房屋在内的自有财产。这里所说的自有财产,可以是自己使用的生活资料,也可以是通过市场交易的生产资料,还可以是自己所拥有自然禀赋、专业能力和社会阅历。在入境旅游主导的时代,无论是酒店等供应商,还是旅行社等渠道商,如果想要成为市场主体,得是以有形资产为基础的企业法人。国民旅游兴起以后,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的管制更加宽松,但是主流的思想还是法人实体机构为主导。直到新一届政府确定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供给侧改革思路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改进,自然人才有可能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有形和无形财产而成为有效供给的市场主体的一员。
套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的一句话,共享生来不是旅游,但是旅游生来就是共享。以旅游住宿业为例,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叠加了外来游客的阶段性需求后,以房屋为代表的不动产市场的消费基础变得更厚实了,也有利于平衡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带给旅游住宿业的经营波动。而以星级饭店和 国有酒店为代表的巨大资产存量,加上等待进入市场的中端和精品酒店增量,在带来“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压力的同时,也为共享经济在旅游领域中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单向前行的直线演化,我们看到无论是线上旅行商、网上购物平台,还是网络约车平台,所有对社会存量资源的有效利用,不管它是不是符合帕累托改进,都会遇到传统市场主体和既有监管体系强有力的阻击。在这一背景下,以途家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和商业创新模式,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样本意义。
途家,供给侧改革与商业创新的旅业样本
在我的印象中,罗军先生和他的“途家号”是一家有思想、讲逻辑,有视野、讲格局,有能力、讲义气,有团队、讲共享的新公司。如果把“四有四讲”逐一展开了说,材料和数据倒是足够支撑的,却容易被误解为政策宣讲课,那么就聊聊思想和逻辑吧。
途家是有思想的。大众旅游时代的企业家除了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公司创造价值外,应当也可以形成与时俱进的商业思想。从创业的那一天起,途家就承载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大众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为私人拥有的房产提供了商业转换的现实路径。对于成长型的创业公司来说,它在致力于市场规模推广的同时,也努力为年轻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创造就业的机会,从而为成千上万家庭的财富自由及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可能。
途家是讲逻辑的。从有效利用住宿资源的社会存量,满足大众旅游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这一逻辑原点出发,罗军先生带领他的“途家号”一路向前。当大家开始以为这不过是Airbnb 在中国的模仿者时,途家走出了一条“线上销售平台+线下统一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当业界觉得它成长得确实很快,有可能被上千万的独立业主的地面推广费用拖跨的时候,途家牵手百分之八十的全国百强房地产开发商和城市运营商合作,直接参与了相关项目的前期运作。当有人担心它可能遇到法律障碍,无法与既有管制体系有效兼容的时候,它创造出了独立注册的区域公司去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当我们都以为被世界各大投资者追着跑的创业者该是停下来喘喘气,享受享受美好人生的今天,罗军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为我们带来了描绘未来宏图的《预见》。
呼唤更多的旅游供给侧创新
在大众旅游时代,面对数十亿的大众旅游者的住宿需求,面对数亿间有待盘活的住宿资源,哪怕我们有再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再强的行政动员能力,也没有办法确保如此量级的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和计划性。怎么办?只有发自内心地从理论上承认“让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推进市场主体的发育与成长,与大众旅游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非标准住宿为主体,标准住宿为补充的产品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行政体系是非常有力的,短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本推进某项事业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正是对此既有学者的理性认知,又有实践参与者的感性认识,我往往很是纠结于行政支持与商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少在现阶段,离开了行政支持,创业创新往往是走不远的,甚至可能会胎死腹中。然而,行政支持太强了,也会水漫金山。效率无法保障不说,还可能产生“投资挤出创业”的不利后果。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也不长草”是也。
在开放与共享经济时代,希望以途家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创业创新先行者,不能只是满足存量资源的盘活,还要肩负起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新的历史责任,团结和带领旅游商业共同体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演化进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那些墨守成规者,我们是先知先觉和先行者,可是把视野放宽些,再放长些,会不会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呢?罗总,你是有视野、有情怀的多次创业者,我是希望我们这个创业团队有这种感觉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自己多么优秀,而是优秀的团队还没有出现。惟有如此,公司才会把更多的商业资源投入面向未来的商业研发和原始创新中间去。事实上,刚刚结束的“两会”,对于市场主体的研发创新是寄予厚望,也是做了相应战略部署的。回顾过去十五年的旅游住宿领域中的创新进程,无论是聚焦于商业旅行者核心需求的经济型酒店,满足休闲旅游者文化和品质诉求的精品酒店,还是着眼于消费需求升级的中端酒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瞄准市场上已经存在,但是尚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部分新创设的酒店品牌试图去寻找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的新需求,就像郑南雁的铂涛系、季琦的华住系、朱晖的布丁系那样。
相对于为既有住宿需求提供新产品,相对于寻找和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我更期盼基于现代科技应用和商业革命意义的业态创新。一直在想啊,随着大众旅游向纵深和广化发展,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公司呢?不用对“划时代”这三个字咬文嚼字地伤脑筋,就想想定义现代管理学的福特汽车,推出智能手机的苹果,推出微信的腾讯,研发阿尔法狗的谷歌,制造可回收火箭的Space X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就可以了。它们的创新一定是脑洞大开的,影响则是“两只老虎打架,结果老鹰掉地上摔死了”的跨界颠覆。近年来,旅游固然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但是总体而言,还主要聚焦于目的地信息收集、票务预订、旅游证件办理等渠道和分销领域,像途家这样着眼于社会资源整合的供给侧创新已经是难得的旅游思想者和创新实践者了。希望更多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能够跟上来,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供给侧创新——不仅是改革——带来是更多的惊喜和尖叫。
作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