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研究

酒店人的信心从何而来?——在2016年中国酒店投资峰会的开幕演讲

2021-05-18 字号:[ ]

这已经是我连续十二次站在这个讲台,与诸位分享有关酒店产业的年度观察与思考的成果。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十二年为一个小轮回,可以做些阶段性的判断了。
从市场面看,酒店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和大众旅游消费高度相关。 不需要太多的定量研究,人们对酒店满足旅游旅行者的住宿需求,拉动投资、就业和经济增长,优化所在区域的商业环境,提升国家和地方形象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社 会共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宏观经济周期对酒店业的决定性影响。事实上,国家强盛了,经济发展了,旅游休闲进入社会各阶层的 日常消费选项,这是酒店产业的市场基础和前提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出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倡导“一带一路”, 以及快速跃升为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旅游消费支出国,都对世界旅游经济和酒店产业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周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各 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在共商旅游发展新理念,协调旅游发展新政策的同时,也将分享包括酒店在内的旅游发展经验。
从产业面看,自发、持续增长的社会投资增量已经影响了酒店产业的结构性均衡,新一轮的市场创新以房产存量资源再配置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酒店投资特别是高等级酒店的投资,大体上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为了适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入境旅游需求,由中国政府主导兴建的合资合作 酒店,如北京建国饭店、兆龙饭店、广州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等,二是伴随着世纪之交国民旅游的兴起,由地方政府推动,房地产企业投资的高星级酒店,如万 达、绿地、富力、碧桂园等。总体而言,在解决供给短缺的同时,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合力的酒店投资也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因素。从供给驱动角度来说,真正市场化 的酒店投资则以如家、七天、汉庭等经济型酒店的发育成长为标志。近年来,中端酒店、民居客栈、精品酒店等业态导入,特别是途家、去呼呼等共享经济领域中的 “独角兽公司”的出现,意味着资本市场更加看好那些整合社会住宿资源的项目,而非传统的直接投资。

酒店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并不限于锦江、首旅、岭南、开元、如家、七天、汉庭、中青旅山水等酒店资产通过股市而实现证券化的目标,还体现在锦江国际收购法国卢 浮、美国州际、国内的铂涛、维也纳,海航、开元、首旅等酒店集团也涉足了海内外相关资产的并购。方兴未艾的酒店集团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 正在改变世界酒店产业格局。

从经营管理层面看,酒店运营已经进入主要依靠商业逻辑,而不是个人经验的科学层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酒店运营的印象都是人力资源密集、内部分工细化、管理主要依靠经理人员的历史经验。现在已经成为显知识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标准,当 初都曾经是国际管理公司的商业机密,也是几代职业经理人的看家本领。经过三十多年的引进、模仿和本土化创新,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运营酒店, 特别是运营那些拥有成百上千家成员酒店的企业集团,开始越来越强调专业化的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推广、会员体系管理、财务审计和人力资源等团队的专业筹 划。按照“稀缺的才有价值”的经济规律,那些在资本市场和客源市场提前做了有效布局的公司价值远远大于那些只专注于内部规范的公司。

在酒店商业逻辑演化的进程中,科技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通讯和大数据扮演了关键角色。也正是以科技的名义,那些拥有专业学位、穿着打扮显得另类时尚的 年轻人,才得以立足于那些拥有数十年从来从业经验、穿着制服、举止有范儿的“老炮儿”林立的酒店,并一点儿一点儿从后者那里拿走了酒店产业的话语权。
当然,“商业逻辑”和“个人经验”也是各有优势的。大量单体酒店的运营管理仍然依赖个人经验。酒店运营管理也包括市场推广和客源市场的布局,资本运营与运 营管理没有高级低级之分,都很重要。年轻人的创意和对新技术的应用与资深职业经理人之间相得益彰,形成互补。高端酒店需要职业经理人,时尚中端酒店、主题 精品酒店和精品民宿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都能展现各自的价值。
在酒店产业的市场、投资、创新和经营等方方面面都出现重大变化的今天,在这些领域的外来因素深刻影响甚至冲击酒店产业的传统模式的今天,甚至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酒店产业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的今天,我们对酒店产业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
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迎接一个大众旅游的新时代”。从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看,2015年的国内旅游的市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创记录 的40亿人次和3.3万亿人民币,国民出游率近3次。根据国务院文件,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国民出游率达到5次,那将是一个超过70亿人 次的国民旅游市场,加上数倍于此的旅行市场的增长,我们完全有理由对酒店产业未来5—10年的市场基础持积极乐观的预期。支撑这一乐观预期的理由还包括正 在得到落实的大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放开二胎生育等政策效应。
旅游与旅行市场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主导的住宿消费需求开始出现升级的迹象。度假旅游者更加注重与家庭成员共享的生活品 质,那些同时可以容纳老人、成人和儿童连通套房,就像澳门希尔顿酒店所做的那样,每到周末时间和度假旺季就变得供不应求。休闲旅游者更加注重对目的地生活 的体验和社交生活,一些以咖啡、阅读、艺术、轻奢消费和都市休闲为主题的酒店项目,由于带有不同于传统的情感表达,一经推出就被广泛接受了。在这方面,岭 南5号、维也纳、喆啡、布丁、桔子水晶、亚朵,还有精品酒店联盟的成员酒店,都已经取得了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商务旅行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对 更加珍惜自己的身心健康。一些定位于商务细分市场的酒店品牌开始增加健身、瑜伽、晨跑的项目和服务。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消费观念的推动下,酒店正在开启引领时尚生活的新时代。
我们的自信来源于年轻人主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努力。
在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任何一个不能吸引入创业者,特别是年轻创业者进入的产业都是没有前景的。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聚焦于酒店或者说广义的旅游住宿业。
相对于锦江、岭南、铂涛、景域、布丁,包括途家、去呼呼这样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市场主体直接从供给侧发力的大型创业项目,更多首次创业者倾向于选择“互联 网+酒店”的路径,探索小微型的创业项目,比如胶囊旅馆、民居客栈、汽车旅馆等。事实上,那些在互联网上从事酒店预订和特价销售的项目也可以归属到酒店创 业中来。大型化的高端酒店尽管有资本和土地等方面的高门槛,但是创业创新者也可以设施设备、分项产品和专项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切入该领域。从网上公开的信息 来看,基于云交互的智慧酒店终端、酒店养护4S店、布草洗涤、客房清洁外包,以及围绕酒店实体经济的创意、设计、建筑、财务、审计和法律服务的“酒店+” 创业项目,大体上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
特别要提醒各位企业家的是,与酒店有关的创业活动在重点大学开始活跃起来。由南开大学博士生领衔的“带书旅行”项目设计,融住宿、阅读、旅行、社交等年轻 人群体的时尚需求于一起,从客户粘性着手,已经赢得了相当的口碑。华东师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书香酒店”,把酒店和书店两种业态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华住在 上海的两家实体店的支持。据我所知,还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沿着跨界和共享的方向,持续探索旅游住宿商业创新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可能没有具体的从业经验,但是 也没什么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他们有理论、有知识、有逻辑,生在这个大众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伟大时代,必将拥有无限的未来。
正是这些可能存在失败风险的创业努力,让我看到酒店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激情的同时,也相信将会从他们中间产生酒店业的华为、科大讯飞、苹果、特斯特这样伟大的企业,让“革命性的供给自动产生爆发式的需求”在酒店领域成为现实。
我们的自信还来源于全球资本市场、科技进步和教育培训对酒店业的广泛投入,更来源于千千万万的酒店人在“服务为本,客人至上”的价值坚守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
未来五到十年的酒店发展,对需求侧充满信心的同时,尚需寻找和发现供给侧的新要素,从而确定整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酒店产业需要从资产总量、就业人 数、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数等指标与其它行业的对比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从业人员需要获得正常收入、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以保证他 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在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等传统要素投入之外,政府、协会、教育和科研部门需要共同努力,切实提高酒店业的研发(R&D)投入 不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切实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酒店业。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教育、旅游等专项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 蓝图,也进一步坚定了酒店投资和产业繁荣的信心。
积极乐观的旅游与旅行市场预期,着眼于创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信心,以及由此而来的时代机遇,必将为中国酒店业界的实践所证实,必将为世界酒店业界所共享。


作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