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和阿联酋经济部共同主办,中国旅游研究院、阿联酋“拥抱中国”执委会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承办的“中国—阿联酋旅游合作论坛”以视频连线方式成功举办。戴斌院长出席论坛并做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中阿旅游需要数字立交桥,更要人文新绿洲
——中国—阿联酋旅游论坛主题演讲
(2020年7月16日,北京)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尊敬的谢金英局长、李旭航总领事
尊敬的Issam Kazim总裁,
中阿两国旅游业界同仁,媒体朋友们,
下午好!
受益于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民间友好,以及外交、移民、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中阿两国的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过去五年,双边互访人数年均增长高达25%,接近180万人次。阿联酋是最受中国公民喜爱的阿拉伯国家,在中国公民出境目的地中也处于头部区域。2019年,中国公民首站赴阿联酋人数约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2%。加上从其它国家和地区入境的中国公民,阿联酋去年共接待中国游客175万人次,位居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第十五位,在西亚北非国家中排名第一,更遥遥领先于其它海湾国家,比如到访约旦9.49万人次、阿曼3.86万人次、巴林2.72万人次、科威特2.04万人次。阿联酋也是中国旅游业界,尤其是会奖、商务和高端定制旅游机构高度关注的潜力市场。2018年1月16日起,中国和阿联酋实施互免签证政策,阿联酋来华游客人数增速很快由个位数上升到20%以上。2019年阿联酋来华人数为1.18万人次,同比增长22.3%。
如大家所知,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对包括出境在内的旅游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第一和第二季度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负增长83.4%、51.0%,有组织的中远程旅游活动,包括出境旅游市场几乎全面停止。上半年城乡居民出游总人数为9.32亿人次,人均每次旅游花费679.08元人民币,同比分别负增长69.7%和25.3%。从目前情况来看,旅游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旅游活动而传播和扩散疫情,没有发生大面积的旅游企业倒闭和员工失业,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旅游投诉,广大游客对政府和企业采取的措施是认同的,也是满意的。
展望下半年的旅游经济,我们的预期还是偏于乐观的。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中国已经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旅游消费信心将会稳步恢复,加上暑期、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日的旺季,旅游市场的基本面将会得到有效支撑。自驾旅游、避暑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新需求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科技、文化、教育和经贸往来等旅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和阿联酋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旅游合作很快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疫情总会过去,我们更要满怀信心向前看,以游客满意为导向,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为疫后市场恢复和产业振兴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需要树立安全、友好、品质和便利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尽管中阿旅游交流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但是游客对彼此的印象还停留在符号化的表层。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960万广袤国土面积、14亿人口,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山水;中国很快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不仅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仅有长城、故宫、敦煌、兵马俑、京剧和熊猫,还有鲜花盛开的云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岛的海南、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安静学习的青年,在文化中心纵情歌唱的老人。众多元素构成了一个美丽中国、人文中国和超乎想像的中国(China,beyond your imagination),一个值得拥抱的中国(Hala China)。阿联酋有沙漠、海湾和石油,有阿提哈德航空、迪拜塔、帆船酒店、皇宫酒店和黄金市场,还有充满科技和未来感的法拉利世界,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这里的人民不仅珍视马刀舞、猎鹰、阿拉伯咖啡等传统文化,也在思考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未来。记得五年前访问阿布扎比的时候,曾被问及对本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机场看到的一幅宣传画:浪花卷起的沙滩上,一位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男子蹲下来,张开双臂迎接不远处奔跑而来的儿子。父亲是慈祥的,孩子是欢笑的。那一刻的阿联酋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亲情、幸福和安全的人间天堂。
我们需要在高层互访、官方组织的文化交流之外,开展更多的旅游宣传和民间交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旅游推广更多是自然和历史的宏大叙事,较少以游客的视角讲述异地的当代美好生活。缺少生活底蕴和人文关注的旅游宣传,很多时候只会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我关注了今年6月9日开通的“拥抱中国(Hala China UAE)”中文公众号,一共有三条信息,分别是成立公众号的官宣、中阿经贸数字博览会的广告和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版块的会议手册,后两条的阅读量均在150次以内。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平台,除了驻华大使馆的官方报告,面向大众的文化和旅游信息相对较少,可能与尚未设立专门的旅游推广机构有关吧。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阿联酋,都需要对彼此的客源市场做更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也需要对戏剧场到菜市场的当代生活空间有更多的在地和感性的理解。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可以在迪拜或阿布扎比设立面向西亚北非的旅游办事处,阿联酋经济部可以在中国设立“拥抱中国(Hala China UAE)”旅游推广中心。在此过程中,中国旅游研究院旗下的“欢迎中国(Welcome Chinese)”愿意提供从市场数据、研究报告、论坛组织和标准认证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我们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和当代科技的应用,让游客有更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数字技术与旅游经济的集成融合,加速了旅游消费新需求的释放和旅游新业态的培育。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36.2%。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游客的目的地资讯获取、消费决策、消费行为和游后评价的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华为、苹果等智能手机在谷歌、百度等门户网站,脸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获得海外旅游目的地资讯,还会在马蜂窝、穷游等专业旅游网站分享普通游客和意见领袖(KOL)的旅游攻略。做出旅游决策后,他们会通过携程、去哪儿、美团和中国国旅(CITS)、凯撒、春秋、广之旅等旅行社的线上平台预订机票、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越来越多的出境旅游者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自由行、自助游的方式,他们会通过谷歌地图、高德地图、北斗导航获得位置信息和当地资讯,使用科大讯飞的即时翻译软件与人交流,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完成付费。今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旅行服务商开始随着游客的脚步,开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为游客提供优质和便利化的服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上个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视频会议书面致辞所指出的那样: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时代潮流,建设旅游交流合作的数字化立交桥,是两国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应当相向而行的战略选择。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无论是文化交往,还是旅游交流,都要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满意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需要常来常往。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成熟,目的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商业环境的现代化,游客的核心诉求开始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那些代表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城市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固然还是要游览的,而戏剧场到菜市场的美好生活空间更是要共享的。前者决定了游客是否愿意到访,后者则决定了游客是否满意和重游。中国旅游研究院每个季度都会监测到访中国的国际游客和中国出境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发布相关的指数和研究报告。我们看到:阿联酋游客会“喜欢中国的绿色植被,中国有山有水,简直就是天堂”;也会喜欢地方特色的美食,“中国实在是太有生活气息了,麻辣烫让人不可自拔”。在购物的体验感方面,丰富的商品和便利的支付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小商品城很酷”“扫码支付太方便了”。中国游客也同样关注在阿联酋居停期间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对当地的交通规划赞不绝口,“创造性的无人驾驶技术使之成为智慧城市,这里拥有多种交通工具供你选择,不仅有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更有水上交通,还能自驾游,每种方式都能保证您行程路线的畅通无阻”。他们喜欢当地的骆驼奶、咖啡、椰枣、Shawarma ,“进到任何一家阿拉伯风味的餐厅都会提供一盘阿拉伯薄饼”。他们分享在香料市集的小而确定的幸福,“琳琅满目的纪念品里我独爱小骆驼摆件和小烟壶,总是让我想起阿拉灯神丁的故事”。他们看到经过“欢迎中国(Welcome Chinese)”认证的机场、酒店、餐厅、主题公园和博物馆,会感觉很亲切并愿意有更多的消费。
我们也注意到,阿联酋对商务会奖市场之外的中国游客还不够关注,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消费特征还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分。中国对穆斯林国家的阿联酋游客需求,特别是文化、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也缺乏系统研究和有针对性的项目研发。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尤其是随后的两场由地方旅游推广机构和企业家主导的圆桌研讨,以及专题组织的“云展览”,彼此能够就旅游交流合作的新空间和新策略达到共识。希望有更多的旅游企业、科技、文化和投资机构多沟通、多交流,等疫情过后,到中国、到阿联酋去线下见面。
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在往返中阿两国的旅途中,我们会看见互联互通的数字立交桥,也会感受有人心相通的人文新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