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2日,202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京成功召开。本届活动聚焦“‘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主题演讲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邓郁松发表题为《大力提振消费的方向、重点与政策取向》主旨演讲,全文分享如下:
非常感谢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邀请,和在座各位领导、专家以及业内同仁进行交流。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所也围绕消费问题邀请了许多旅游业内专家、企业家开展专题研讨,大家的真知灼见和专业精神让我受益颇深。因为我们一直把旅游作为消费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从提振消费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看法,换个角度与大家交流。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
作为政策研究工作者,做得时间越长就越有这样一种感受:很多事情如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观察,看得会更准确一些。这类似于戴斌院长最开始讲到的“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其可重复性,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能够实现结果的稳定复现。
如何更好大力提振消费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国家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这个时点提振消费,和过去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相比,究竟有什么大的差别?这可能需要从宏观层面看一看我国所发生的一些巨大变化。
差不多在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快速增长,当前已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这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美元时所对应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出现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信息呢?可以从经济增长贡献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二、经济增长的贡献构成
从大家熟悉的“三驾马车”来看,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和进出口总体波动比较大,而消费相对稳定。通常来说,当外需受到较大冲击时,例如1998年或者2008年,我们都是通过加大投资稳定经济,而消费的增长曲线相对平稳。
从生产端来看,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非常突出。2012年,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贡献率最高的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到2024年底已经接近57%。虽然服务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但相较于主要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仍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把视野放得更长远一些,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服务业大概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需求结构的变化,既包括内需,也包括外需。
三、消费的巨大潜力
从国内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和主要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换句话说,消费或者提振消费的潜力巨大。再把消费分成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和发达国家相比可以发现,我们的服务消费占比明显偏低。那么,从解决温饱到小康,再到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真正增加的是什么?是越来越多的服务消费。请在座的各位回想一下,在每个月的支出当中,服务消费占比是不是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四、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今年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提振消费的有关工作,明确提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其中也提出包括扩大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等一系列在座各位比较关心的内容。今年3月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大力提振消费。
五、消费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在“大力提振消费”的任务已经明确的背景下,现在的消费和之前的消费相比,会有什么比较大的差异?未来的消费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准确把握这个趋势性的变化,将更有利于相关工作的落实。我们通过研究典型经济体消费增长的一般规律或者共性特征发现,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之后,消费增长更多体现在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从衣食到住行,再往后主要是什么?答案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型消费。不管个人收入有多高,每天所摄入的卡路里在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就会趋于稳定。普通家庭一户有一个冰箱,一个房间装一台电视,基本上也就能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会转向服务消费,这和整个收入水平的提升存在必然联系。
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人谈小众消费、个性化消费。小众消费、个性化消费的另一面是多样化消费。而且现在消费的第一选择和联动选择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今年北京半程马拉松中签非常难,不少跑者是为了跑马拉松而选择特定的城市报名,顺便再看一看这个城市的风光,之后再到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旅游。所以,我们看到,今天消费的第一选择和由此带动的其他选择,和之前我们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样,整个中国汽车的拥有率在快速提升,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相关数据,自驾旅游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变化都在提示我们,消费不再是一种单一行为或单一业态,而是越来越具有融合的特征。一些经过爆改的传统商场慢慢成为一种网红打卡地。这究竟是一个商场,还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设施?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但满足消费者更好需求这个底层本质,我认为没有发生变化。在人均GDP为1000美元、3000美元和5000美元时,大家主要进行模仿型排浪式的商品消费。而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个性化、多样化、融合型消费。这是很重大的变化。
六、消费的趋势性变化对供需两端和政策环境都提出新要求
这些重大的变化对供需两端和政策环境都提出了新要求。之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品类相对较少,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就能满足需求。但当消费变为个性化、多样化、融合化时,供给侧一定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和优化。我们经常看到,供给过剩与居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情况同时存在。这表明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供给侧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如何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或者如何进行必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多的地方才有消费,那如何在人多的地方进一步优化业态和创新模式?这需要各界进一步深化探索与创新。
另外,大家可能也深有体会,在几个主要假期旅游时人满为患,体验欠佳。但与此同时,工作日哪怕天气很好,很多景区的人流也不是很旺。那我们该如何改善需求端的消费体验呢?为什么会有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靠什么带动?一定要靠消费升级。一个人的消费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来源。只有消费增加了,才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加了,收入才能进一步增加;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更多的钱去消费。在我们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的新阶段,需要着重通过推动消费升级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需要通过供给端发力提升供给水平,以更好适应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家在3月份已经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相信将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