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可能是小时候看电影和连环画的缘故吧,关于海岛最早的印象是打仗、抓特务,战地黄花分外香,还有那些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让我这个生在皖北淮河边上的乡下人着实羡慕,老想着快点长大去当兵守海疆,多激情、多浪漫啊!后来才知道蛮不是那么回事儿。中学时读《鲁宾逊漂流记》、《海地两万里》,知道了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岛。不敢想像如果一个人突然落到了离家千里万里之外的荒岛上,该怎么办。从事旅游研究多年以来,到访了世界许多地方,也包括若干海岛。这几年更是见证了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的上山下海的热潮,每到春节长假,海南、马尔代夫岛屿型旅游目的地更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看多了,职业病就犯了,就开始想到底什么是国人真正需要的海岛旅游,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当代海岛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目的地发育程度,欧美国家的海岛旅游都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就先来看看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行者的模样吧。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的马耳他有5个海岛,3个有常住居民,2个是无人岛,陆地面积316平方公里,海岸线180公里。2015年接待了179 万人次的国际游客,同比增长6.0%;入境旅游收入16.4亿美元,同比增长7.5%。就是依靠阳光、海水和海滩等所谓的“3S”资源,旅游业贡献了马耳他全国GDP的20%。加勒比海是世界上仅次于地中海的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依靠北美发达国家的客源市场,重点发展海岛度假和邮轮旅游。东部的巴巴多斯为加勒比地区海岛旅游的典型代表,431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常年气温在22°C—32°C之间,年日照量达到3000小时。2015年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5.3亿美元,占GDP的12.0%,综合贡献高达39.5%。还有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南太平洋十字路口”的斐济等闻名世界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有关信息可以阅读会议所附的文件《世界海岛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大量文献研究和实地感知告诉我,这些海岛旅游目的地主要还是依靠海水、日光、沙滩、珊瑚礁等自然资源吸引近程发达国家的客源,除酒店和度假村外,目的地主要向家庭游客提供沙滩浴和潜水、滑水、游泳、航海、冲浪、水球及垂钓等海上运动服务。以马耳他为例,除住宿外,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结构为餐饮57.1%、娱乐16.5%、购物13.5%和交通9.6%。
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去年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达到40亿人次、3.42万亿元;出境旅游市场为1.17亿人次、1045亿美元,也有了休闲度假的现实需求,但是总体上还是观光旅游占主流。从到访的境内外目的地类型来看,还是以陆上的城市和乡村为主。消费结构特别是出境旅游的消费结构中,购物还是要占到一半以上。从监测数据来看,购物消费开始趋于理性,部分拥有多次海外旅行经验者开始注重在某个地方呆得久一些,以便深入体验异地多元的生活方式。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关于海岛旅游,我愿意从中国的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市场基本面出发,就市场发展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大家分享如下观点。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海岛旅游还是新生事物,需要有个培育期。能够反映海洋和海岛旅游的一个参考性指标是邮轮旅游市场,去年一百万多一点的人次,今天预计会接近二百万人次。小基数,高增长,典型的市场导入期向成长期的过渡阶段特征。就是这两百万人,你去看他们去程和回程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去的时候满怀期待,购物、娱乐、餐饮等日程满满的,回的时候没得买了的,就特希望船开得快一些。这哪里是把邮轮当作“海上流动的旅游目的地”啊,直接就把它还原为工业革命早期的海上交通工具了。行进的邮轮旅游尚且如此,何况静止的海岛呢?考虑到中国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资源禀赋,我们既不能照搬欧美国家依托“3S”发展海上运动的发展经验,也不能完成复制内地景区景点的开发模式。中国人休闲讲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讲究“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总之是很人文的。除非真心离世修炼的出家人,你把游客放到远远的海岛上,每天就在那晒晒太阳,对着大海发发呆,时间稍微一长恐怕就不行了。由此出发,发展海岛旅游,恐怕得在旅游市场特别是休闲度假的细分市场研究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才行。
对于绝大多数的具体项目而言,不能一味地把与世隔绝做为卖点,相反,要有生活的味道,而且是适合当代人需要的高品质生活。最能满足国人对于海岛生活想像的,还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桃花岛吧。你想啊,是个海岛,可以满足做岛主的虚荣心;有桃花,可以享受视角的美感;有黄蓉,可以每天变着法子做不同的美食来品味;有同行高手,可以切磋工作技能,顺便八卦些江湖传说。更难得的是,离岸不远,想念那些温暖如玉的万丈红尘了,搭个小筏子,几个时辰就切换回去了。听说舟山的嵊泗有个花鸟岛,是杭州旅游集团开发的。从陆晓亮陆总给的资料上看,整个岛屿是以民宿为核心,沿着定制旅游的路子展开的。游客到了岛上,可以在亲水的沙滩上面朝大海,散步发呆;可以泡在英伦风情或者船型酒吧里,喝喝啤酒吹吹牛;可以去“初见花鸟”布艺馆、海产品的店铺买些特色手伴;还可以在一米菜园里观出园林的意境,在微菜馆子想想家的味道和日常生活的温暖;更可以去始建于1870年的花鸟灯塔,听一段航海的故事。总之,这是一个有情怀、有逻辑,更有生活质感,可观可居的海岛项目。我不知道公司的规划设计人员是否一起研读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但是我相信商业能力丝毫不掩人文气质的晓亮兄在构思项目时,一定与“千古休闲桃花梦”这个意境有通感的。海岛旅游开发的商业项目一旦与中国人理想的生活品质合体,想不受到游客的喜爱和领导的点赞都不可能。
对于绝大多数海岛资源的所有者、国家和地方旅游产业规划者而言,还缺乏海岛旅游的开发经验,需要有个探索期。属于中国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7300多个海岛中,距离大陆岸线10公里以内者占70%,10-100公里者占27%。这些岛屿中无人居住者居多,之所以如此,还是岛上的自然资源不足以支撑人类的常态居住嘛。就是那些有人居住的岛屿,环境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不像都市型的旅游目的地,常居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已经相对完善了,整个城市空间的容纳弹性较大。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到访的非常居游客只是通过消费增量达到降低平均成本的效果。因此经济上是划算的,环境是可承载的。相对而言,海岛的自然生态很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以用力太猛。可是居民和游客规模低于一定的数量,又没有规模经济,人文生态也不可持续,从而决定了政府和社区在旅游开发上不可能无所作为。如何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和均衡度,需要智慧,更要有耐心。来之前,看到微信公众号“浙江共产党员”上关于舟山市副市长、普陀区委书记蔡洪同志的访谈。从2013年起,他就在写一篇“全域旅游全景普陀”的大文章。我感兴趣的是他不是什么都另起炉灶和推倒重来,而是强调“历届区委区政府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我们只是把原来的那些不断整合,不断深化,不断雕琢”。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像打太极那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就很好啊!人的一辈子还很长,海岛的生命更长,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下子把什么事都做完了。
对于绝大多数的市场主体而言,无论岛上有多少居民,甚至还是无人常居的岛,都要学会倾听。倾听当地人和游客的声音,倾听大自然无言的诉求。舟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世界级良港、大型渔场,养育了一百多万人民,每年吸引4000多万的游客到访。建设舟山群岛新区、自由贸易区也好,发展海岛旅游也罢,城市决策者和旅游领导者在行动以前,都需要坐下来认真听听大海、山川和土地的声音,认真听听人民的声音。时刻牢记马克思教导我们的那句话,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哪怕再多的高等级景区、五星级酒店,再宏伟的实景演出,如果居民和游客无感的话,也宁可不要。至少也得再等等,等有了最大限度的社会公约数以后再行动。昨天到舟山已经晚上8点多钟了,便与浙江海洋旅游研究院的何军同志一起去了苏家门去吃小海鲜排档。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我听说这是一条由政府投资的商业街道,商户通过公开招标获得经营资格。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招标结果不是价高者得,相反政府对标的是有最高限价的。给出的理由是如果竞价过高,商家的利润空间就会减小,进而会通过非正常的经营手段让游客的利益受损。这样的理由让听者甚感理性和温暖,不由得心向往之。步行在渔港的堤道上,近处有夜泊的渔船,有街头演出的歌手,有拉着蝇子围成一圈跳广场舞的大姐大婶们,还有热热闹闹的街市,我知道舟山真的是属于舟山人的,这里有他们的幸福。作为游客,我们是来分享他们的品质生活和幸福感觉的。餐中有年长的歌手过来唱《天堂》,他是外地人,来舟山多年了,在这里买了房子,有了孙子,很是自得。何军同志最后问他,对这条街,这个城市还有什么意见吗?歌手的回答是,没有了,我们能想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完了。
于此月光皎洁的夜晚,对海岛旅游,对舟山,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希望。因为在这里,我听见了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声音。
作者: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