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价值与旅游的未来——在香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尊敬的袁莎妮总裁,
各位商界领袖,朋友媒体,
午安!
能够在香港这样高度商业化的地方享受免费的午餐,并让各位到场聆听一名旅游学者的演讲,我深感荣幸。我相信这是因为大家希望了解内地持续增长的旅游市场,更是因为各位愿意与内地旅游业界分享香港的价值与经验。
众所周知,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香港以其繁荣、活力、时尚、自由和开放的形象而成为世界重要的都市旅游目的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香港的认知和向往是从流行歌曲和影视剧开始的,从1983年引进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后来的《射鵰英雄传》,到1991年罗大佑演绎的《东方之珠》,可以说影视和歌曲在内地为香港旅游作了最好的市场推广。1992年,歌手艾敬的一曲《我的1997》让内地居民对香港的想像更有具体的消费指向,红磡体育馆、午夜场的电影、八百伴的衣服……随着香港的如期回归和内地居民出境旅游市场管制的放开,大批内地游客跟着导游的小旗帜来到了香港。2003的"非典(SARS)"疫情让香港旅游业一度陷入了低谷,应特区政府的请求,中央政府率先给予了香港"自由行"旅游目的地地位。自那时起,无论是到访人次还是消费额,内地居民在香港入境市场的比重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圣诞、春节等传统的打折季,游客更会蜂拥而至。她们会去迪士尼看维尼小熊,去海洋公园看海豚,更会去大大小小的商场"血拼",去米其林和各种特色餐厅享尽美食,直把"购物天堂"和"美食之都"的香港喧染得淋漓尽致。2014年,共有4724.77万人次的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占访港旅客总数的77.66%;拉动本地消费超过2000亿港元,占过夜游客总花费的75.1%;到港购买244亿港元保单,对港个人业务贡献首超20%。这些都是香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价值。
香港也是内地入境旅游的基础市场。2014年,香港访问内地的游客共有7613.17万人次,消费总额115.23亿美元,分别占全部入境市场的59.25%和20.25%。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旅游业界高度重视香港市场,不仅有专门负责香港市场的内设机构,为常驻香港的亚洲旅游交流中心配置了高效专业的人力资源,并且持续加大在香港的旅游推广力度。在旅行证件的便利性,CEPA框架下的旅游合作,以及香港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都被置于优先的地位。
香港的价值也体现在商业思想和管理能力对内地的影响上。香港的商业是一代接着一代打拼出来的,留在几代人记忆中的《狮子山下》和塑料花,还有李嘉诚先生的长江实业,不仅仅是香港精神象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内地企业家。具体到旅游领域,内地引进的第一家酒店管理公司就是香港半岛酒店,1981年就受托管理了北京的建国饭店,是内地酒店集团化发展的启蒙者和引领者。直到今天,香港的旅行社、酒店、景区、餐饮、交通和购物等业态中的标杆企业仍然是内地同行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那些致力于"走出去"和国际化成长的旅游企业来说,香港则是首选的战略支撑点和资本、技术、文创、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的聚集平台。如此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者的到访。
香港的价值还体现行业治理,特别是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专业运作上。香港总商会自1861年成立的那天起,就致力于政策倡议、信息分享、业界联谊、拓展与包括内地在内的各方面的合作空间。如今,总商会已经拥有包括半数恒生指数的上市公司和大量中小企业的6000多会员,合计雇佣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本地劳工,在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5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总商会在内部治理和扩大影响等方面都积累了诸多可供内地的各级旅游协会和旅行社、酒店、景区、导游等行业协会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这些经验如果能够和内地的旅情相结合,通过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无疑将有效促进旅游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
各位商界领袖,媒体朋友,
在为香港的经典价值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自去年夏季以来,香港对内地旅游市场吸引力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我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工作负责人的身份连续值了七天班。前三天我一直为旅行社组团数量的下降而困惑,比如10月3日的那天,发往境外的旅行团量只有1610个,同比下降61%,这与出境旅游市场的宏观数据和直接感受太不相符了。后来与上海金棕榈的潘皓波总裁反复研讨,才明白原因,原来是赴香港的组团数同比减少了2723个旅游团。可是组团出境的总人数并没有减少,还有2.4%的增长,当日的数字是33515人,多出来的这些人都去哪儿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哪哪都是中国游客,日本甚至专门为此创造了"爆买"的新词。
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旅游研究院就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27个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进行满意度调查。在过去的11个季度中,内地居民多数情况下对香港的好感度是明显高于其他目的地的,但是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受"蝗虫歌"、"小童便溺"、"导游阿珍"、"占中"等事件的影响,内地赴港游客的满意度开始下降。有游客评论说:"要感谢司机师傅,香港人都很热情,很少的那一部分,没人看他们,就平静下来了,不是吗?"今年春季访问韩国的时候,在首尔机场与一位拎着大包小包的游客聊天,她告诉我,以前是习惯到香港购物的,现在韩国的价格与香港差不多,有三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香港人又不欢迎我,就改韩国了。她还说,旅游本就是件开心的事情,你不欢迎,我干吗要去呢?
商业创新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也到了一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关键节点。在内地出境旅游发展初期,香港有形象,有迪士尼,有购物,有美食就足够了。而今,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加上其它国家地区对中国公民入境政策的宽松,游客选择的范围更广了。仅仅从周边市场看,近年来旅游项目开发和市场宣传的力度都在不断增强,如迪拜的帆船酒店、购物中心、沙漠王朝酒店,阿布扎比的八角皇宫酒店、法拉利世界、水世界、古根海姆艺术馆,韩国的乐天免税店,日本的邮轮旅游,澳大利亚的"自由行",花园城市新加坡的圣淘沙等,以及内地不断增加的引进项目和万达、海昌、长隆、方特、欢乐谷等自主开发项目,都在提醒香港的旅游投资和商业创新的力度跟不上趟了。不是说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都是由持续的创新驱动的——经典自有经典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如果既没有新项目和新产品以吸引新的客群,又不能保持传统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为市场所抛弃就迟早的事情。
各位商界领袖,媒体朋友,
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先生在上午的致辞演讲中所说的那样,香港对内地旅游市场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吸引力,内地业界仍然重视香港的价值,也愿意也香港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在此背景下,香港旅游业需要着眼内部,重构基于本港商业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希望各位进一步重视旅游业在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内地旅游市场之于香港的基础地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当今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10%,是仅次于金融业的世界第二大产业。新加坡、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均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动员公共资源和商业资本持续提升所在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在充分认识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战略摆位,开创了依法治旅和依法兴旅的新局面。预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内地居民出游率将超过5次,每年将会有超过2亿人次出境旅游。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香港面对着全球最大的8亿人次出境旅游市场。近在咫尺的市场,面对眼前的机遇,对于香港怎么说都应该是"抓住的五年",而不应该是"失去的五年"。
希望各位进一步重视与内地旅游业界的合作,共享内地与香港旅游发展的战略机遇。无论是传统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春秋旅游,还是线上旅行服务商如携程、去哪儿、蚂蜂窝,都极为重视香港市场,并愿意与香港业界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务实的合作。至于如何开展具体的业务和落地合作项目,我看还需要双方更多的商业沟通。上亿人次的客源流动带来了无所不在的商机,有商机就会有合作,包括银联卡、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涉旅金融机构也是愿意来到香港,籍香港为内地旅游消费和旅游投资的全球化提供更多专业服务。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同事们愿意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脉资源,通过会议、会商、研讨、专题报告和新闻发布等形式为两地旅游产业合作尽最大的努力。
希望各位进一步重视小微型企业和社区居民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合理诉求。世界旅游的规律表明,在发展的早期,目的地的好客心可以靠自发的文化驱动,但是到了成熟期以后,商家和居民可能不会长期容忍高店铺租金和高生活成本,这就需要合理的社会参与利益分享机制的精心设计。比如在业态布局上,不可能都是珠宝、名表和高端化妆品,得给面向民生的小微型商家留有空间。为此,大企业需要更多地倾听民间的声音,关注其就业和财富增长的合理诉求。毕竟,游客每天打交道更多的不是在座的诸位,而是700多万普通的香港市民。他们满意了,才会真诚地欢迎游客的到访,也会宽容和包容小概率的不文明行为。
希望各位进一步向内地游客释放更多的善意,并争取更多的政商学研各个界别的香港人能够就此达成共识并采取务实的行动。我很高兴地告诉各位,随着近期香港旅游业恢复常态,特别是内地赴港旅游人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政府、立法、商界和居民团体加强了接待环境和旅游服务的优化工作,受到游客的好评。事实上,香港的每一份善意和努力,内地都能够感受得到。
此时,我仿佛看到象征着信任与品质的红帆船正在香江上向我们驶来,它满载着香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越来越明;它还满载着两地旅游合作的商机,越来越近。
谢谢各位的聆听,祝好胃口!
(作者:戴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