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实施“1358”战略 推动新疆“十五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27--31日,中央组织部以“人才助力西部开发”为主题,组织高层次专家赴新疆开展咨询服务活动。根据安排,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参加了有关活动,与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交换了意见,并为旅游系统和行业做了专题报告《实施1358战略,推动新疆“十五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所孙鹏飞博士参与了文献收集和文字整理工作。报告摘要分享如下。 一、围绕“建设新时代入境旅游增长极”这一核心目标,在“四大倡议”“五大战略定位”引领下,打造旅游强国的新疆样本发展入境旅游,是建设旅游强国的硬指标,也是旅游兴疆的先手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十五五”期间,要推进入境旅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和兵团旅游业应对此做出战略层面的回应。发展入境旅游,不仅可以获得外汇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承接制度性开放红利,还能将入疆外国游客就地转化为外宣对象,实地感受一个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美丽新疆。发展入境旅游,不仅可以带来人气、增加活力,更可以浓厚国际化氛围,为更大范围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入疆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入境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机会,更可以增加本地居民的历史自觉、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正是由于这些意义,将入境旅游作为“十五五”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通过做活入境旅游这个“棋眼”,就能够做实新疆旅游全局的“胜负手”。发展入境旅游,国家有经验可循,新疆有条件可托。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正是通过“入境旅游先导”的超常规路径,以国际游客需求为导向,倒逼酒店、景区、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时代入境旅游依然是“高品质需求的风向标”,国际游客对服务标准化、环境舒适度、文化体验性的高要求,将推动新疆补齐高端酒店、国际化餐饮、多语种服务等短板。入境旅游带来的消费理念与体验模式,也将带动国内游客接待量增长和消费升级。新疆国土面积达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拥有19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新疆还拥有1项世界自然遗产、6项世界文化遗产,为入境旅游提供了高品质资源支撑。交通网络持续升级,全区共开通31条国际客运航班和35条国际货运航班。乌鲁木齐与中亚五国首都实现通航,中亚航点数量居国内十大枢纽机场首位。跨境自驾游实现分钟级通关,G7京新高速串联草原、沙漠、冰川。2025年上半年,新疆接待入境游客229.33万人次,同比增长120.49%;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52.43%。发展入境旅游,是新疆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要求,也是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与跨境旅游合作区的路径探索。依托喀纳斯、那拉提等世界级生态资源,发展入境旅游可推动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用好新疆陆路口岸、航空港、中欧班列的通道优势,推动“物流通道”向“客流通道”转变。推进边境旅游便利化、跨境服务一体化,为全国边境地区发展边境、跨境旅游探索“新疆样本”。二、协同建设“入境引领、内地主体、本地支撑”的旅游休闲市场需求体系细分客群、深耕周边,双线布局,将入境旅游增长极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客源地国家和地区。聚焦中亚、西亚、中东和北非近程市场,重点开发商务旅游、医疗旅游和休闲旅游市场。联动能源、农业、商贸等领域,推出“商务+”组合产品。联动医疗、卫生、康复疗养机构,释放医疗康养旅游市场潜力,提升产品供给和服务品质,将新疆打造为中亚地区首选医疗康养旅游目的地。面向港澳和东亚市场推出“丝路文明探源”主题线路。聚焦自然风光、高山峡谷爱好者及银发客群,推出定制化体验。拓展南亚和东南亚穆斯林客群。完善多语种游客咨询中心、双语服务驿站等配套,双线并进、协同发力“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市场。针对内地居民入疆市场,在巩固规模基础上着力提质增效,培育消费新动能。自然和文化遗产观光仍是内地市场的“基本盘”,“十五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业态创新和成本降低扩大入新疆客群。针对当前旅游需求升级与市场下沉并行的趋势,将宣传推广重心向中低线城市、潜力县城及其中心区域倾斜。重点聚焦百强县这一优质目标市场,为内地市场增长注入新的增量空间。基于兵团文化历史脉络和红色资源,深耕湖南、上海等与兵团有深厚渊源地区的红色旅游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激活新疆本地居民休闲市场,培育“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美好生活新空间,让旅游业成为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激活本地休闲市场,既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培育旅游消费新增长点的关键举措。重点完善城市公园、文化场馆、夜间商圈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和微度假需求。发展普惠旅游和国民休闲,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本地消费支撑市场、外来消费拉动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为旅游投资和项目运营奠定坚实的消费基础。三、优化五大空间布局,构建“进得来、散得开、玩得好、联动强”的新疆旅游发展新格局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入疆门户和国际国内游客集散中心,联动吐鲁番、昌吉等周边市州打造都市旅游目的地。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有条件成为面向中亚地区的“入境旅游第一站”。对标迪拜、多哈、伊斯坦布尔、新加坡等区域国际中转机场,重点提升天山国际机场3-6小时过境中转的中高端游客接待能力和过境目的地生活新空间,加密国际航线、优化航班时刻和铁路调图。引入更多国际高端酒店品牌,培育国际标准的特色餐厅,优化机场免税店与市内免税店布局,推动天山、天池等传统景区的焕新升级。将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生态旅游首选地和冰雪旅游度假胜地。阿勒泰坐拥喀纳斯、禾木等顶级生态与冰雪资源,是新疆生态旅游与冰雪旅游的核心承载区。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利用并重,加强自然保护区精细化管理,创新推出徒步探险、星空观测、森林疗愈等沉浸式生态体验项目。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壮大旅游装备制造、特色餐饮等关联产业,增强区域旅游集散与服务承载能力。将喀什及南疆地区打造成为面向南亚的航空枢纽。喀什、阿克苏、和田、巴音郭楞等所在的南疆地区是新疆对接南亚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富集区。大力发展包机直航、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构建便捷的南疆空中交通网络。要注重低成本航司及“航空+目的地”运营公司的引入,同时加强同国外客源地航司的合作。将兵团城市打造成为红色旅游战略支撑节点,融入区域旅游网络。依托石河子、克拉玛依、阿拉尔等重点城市,整合八师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阿克苏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红色资源,精心设计“军垦精神”主题旅游线路,让兵团红色旅游成为新疆旅游的重要增长点与文化展示窗口。依托哈密、塔城、博州等地区特色补齐短板,形成新疆特色目的地旅游发展格局。哈密要发挥东疆门户优势,打造“进疆第一站”休闲驿站。塔城要依托边境区位,发展边境风情旅游。博州要围绕赛里木湖,建设高品质高山湖泊度假区。融入“北疆生态冰雪游”“南疆丝路文化游”“兵团红色体验游”等国家级旅游线路。四、落实八项重点任务,构建“十五五”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一要构建专业化营销推广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旅游推广的国际经验,组建由文化和旅游厅领导的新疆旅游推广局,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独立开展目的地形象建设和品牌推广工作。通过市场调研、精准投放、效果评估,提升推广效率。二要推进高品质项目建设与产品研发。构建自然风貌、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新时代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影响力大、国内知名度高的品牌项目,升级餐饮、购物品质,完善自驾游、公路旅游配套,布局服务区、露营地、加油站及厕所,打造一批标志性精品风景道。三要实施精准化人才培养与服务提升。启动“导游援疆”工程,面向基层和一线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建立专业志愿者服务与驻疆(城市、兵团和乡村)艺术家参与机制。四要强化生态保护,深化文旅融合。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探索将博格达片区“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转化为生态景观带,培育生态旅游和科普研学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文化新地标的宣传推广,提升“疆菓音乐节”“热雪踏歌夜”等活动热度。五要强化科技赋能与场景创新。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慧交通接驳、房车自驾区营区等配套设施,提升自驾旅游服务便捷度。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拓展低空旅游新场景。引入机器人导览、数字文化体验,无人机光影秀,打造时尚体验空间。六要培育多元化旅游投资与市场主体。加强与中国旅游集团20强、旅游先锋力量2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做强做大本地旅游集团。抓大不放小,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带动本地创业就业。扎实推进旅游基础工程建设,持续加大旅游人才、教育、统计、数据等领域投入力度,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根基。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监测体系。七要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旅游业的延展性长、带动性高、产业生态体系空间广阔,协同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投资与运营机构,深化与农商文教体的融合发展。推出一批“机票+酒店、景区、租车”等旅居套餐。八要健全协同化协调机制与治理体系。组建由自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主席任总召集人,文化和旅游厅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自治区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任召集人,自治区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与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党委全面领导、旅游部门主抓、部门联动协作、条线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疆旅游工作发展新格局。强化地方立法保障,构建“依法治旅、依法兴旅、文化润旅、科技强旅”的制度体系,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与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