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6月22日赴包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发展主题活动”。在包期间,戴斌考察了国棉1958、石榴花开、走西口、黄河第一村等旅游项目,为开幕式做了主题发言《建设祖国北疆最美风景线,打造绿色旅游先行区》。全文分享如下:
尊敬的丁绣峰书记、杨进副主席,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科技创新,形成了旅游工作新格局,取得了高质量发展新成就。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2.7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23.4%,呼和浩特市游客满意度79.4分,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包头、乌兰察布等城市旅游热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上升,四季风光都很美的阿尔山已经火了起来,331最美边境公路、99号草原公路、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等70余条自驾旅游线路逐渐成形,200多家高品质自驾露营地稳居全国房车自驾车市场首位。旅游在扩大消费、促进增长、兴边富民、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指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绿色旅游先行区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用好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呼伦湖、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等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好、有特色、品质高。发挥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生态优势,更加积极地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一批连通区内外的北疆文化旅游风景道。打造“风景与场景交融、地面与空中互联”的旅游空间新格局,重点建设蒙东草原森林生态旅游带、环京津冀游牧风情生态旅游带、黄河生态旅游带、西部沙漠生态旅游带。顺应旅游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社群化趋势,加快建设体育旅游、低空旅游、康养旅游,以及自驾、露营、避暑、草原、沙漠、滑雪等专项旅游首选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接待体系。
用好内蒙古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建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元上都遗址、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萨拉乌苏遗址、固阳秦长城、呼麦、那达慕、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面向当代游客需求,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兼顾国家视野和游客视角,通过与自驾旅游、研学旅游、旅游专列等新型旅游需求相融合,加快推动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乌兰夫故居、北方兵器工业城等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以及城市、乡村和牧区的建设成就,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内蒙古特色的当代文明,让游客在旅途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突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旅游景区、进旅游度假区、进休闲街区”全覆盖,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培育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发挥旅游的先导作用。
用好内蒙古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建设绿色旅游先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成为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88.3%的受访者有选择绿色旅游的明显意愿。内蒙古要坚持“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发展方向,依托地跨三北、毗邻八省、边临两国的区位优势,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品和技术标准、正面和负面清单,将绿色旅游纳入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和各类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体系。在交通出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议,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消费链条的各环节各要素,全面导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游客的绿色消费倒逼市场主体的绿色生产的有利机制,建设绿色旅游的全国样板。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愿意在旅游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目的地资源与市场主体对接、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与内蒙古有关方面的合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绿色旅游先行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