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成果 机构著作

中国旅游研究30年

2021-05-18 字号:[ ]

中国旅游研究30年

目 录

· 序

· 总报告


· 上 篇 综合研究
· 前 言
· 专题一 旅游研究理论和方法发展30年
一、导言
(一)回顾我国旅游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三)主要研究结论
二、学科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
(一)对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状况
三、研究方法方面的探讨
(一)总体情况
(二)对研究方法的探讨
四、旅游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
(一)学科具体理论方面的贡献
(二)旅游研究领域的专门方法
附 件
· 专题二 旅游课题研究30年
一、导言
二、30年来旅游类课题研究总体状况
(一)课题的总量分析
(二)课题的结构分析
(三)课题的研究模式分析
(四)研究的阶段及特点
(五)成果形式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三、不同层次旅游研究课题的比较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三)其他国家级课题
(四)省、市、自治区级课题
(五)企事业单位资助课题
(六)其他课题
四、不同主体旅游课题的需求分析
(一)课题需求的现状
(二)旅游课题需求趋势分析
五、对当前课题研究的探讨
(一)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
(二)基础研究不足,应用研究错位
(三)研究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四)课题设置存在结构失衡
(五)研究投入少,激励机制缺乏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课题研究基本结论
(二)课题研究展望
附 件
· 专题三 旅游期刊论文研究30年
一、导言
(一)旅游期刊在"中文核心"、CSSCI、CSCD三大核心数据库中的总量及其分布
(二)核心类旅游期刊论文的总量及其在三大核心期刊体系中的分布
(三)期刊论文的相关指标分析
(四)论文总量及主要指标的时序分析
二、研究背景及目标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理论支持与规范
(一)数据源的选择
(二)检索因子的设定
(三)检索平台的选择与检索规范
五、调研数据总量统计分析
(一)数据总量统计分析
(二)CSCD数据库统计分析
(三)CSSCI数据库统计分析
(四)"中文核心"数据库统计分析
(五)按期刊学科类目统计分析
六、时间序列分析
(一)时间序列上的总量统计分析
(二)时间序列上的区间统计分析
附 件
· 专题四 旅游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30年
一、导言
二、文献分析
(一)总量分析
(二)结构分析
(三)地位及作用
三、特征分析
(一)阶段划分
(二)阶段特征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机构特征
(五)专业背景
(六)资助
(七)下载及被引
四、研究评述
(一)30年来研究成就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附 件
· 专题五 旅游学术专著研究30年
一、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案
(三)主要研究结论
二、旅游类图书研究结果
(一)总量调研结果
(二)分类统计结果
(三)出版单位统计结果
(四)图书作者信息
三、旅游类学术专著研究结果
(一)研究性著作在旅游图书中的地位
(二)研究性著作学科分类统计结果
(三)由相关课题转化而来的研究性著作
(四)出版机构及其变化
附 件
· 专题六 旅游科技发展30年
一、导言
二、旅游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主要特征
(一)30年旅游科技进展的轨迹
(二)现阶段重要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科技对旅游业的主要促进作用
(四)旅游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当前旅游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领域
三、旅游科技供给与发展特征
(一)科技发展与供给体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主要功能
(三)展陈技术应用与主要功能
(四)旅游类设施、设备与用品技术
(五)旅游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
(六)主要科技应用的特征
(七)典型科技供给的统计特征
四、旅游科技专利与发明统计分析
(一)历年专利数量动向图
(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附 件
· 专题七 旅游法规标准建设30年
一、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案
(三)主要研究结论
二、我国旅游法规建设现状
(一)国家相关公共管理法律法规
(二)旅游行政管理法规
(三)旅游部门规章
(四)相关部门法规规章
(五)地方性旅游管理法规条例
三、我国旅游立法30年发展历程
(一)1978~1989年的初步形成阶段
(二)1990~2000年的迅速发展阶段
(三)2001年后的体系化发展阶段
四、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法缺位
(二)旅游专项法滞后
(三)地方性旅游立法混乱
五、我国旅游立法展望与建议
(一)出台旅游基本法
(二)完善旅游专项法及地方旅游法规
六、中国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一)中国旅游标准研究的阶段划分
(二)中国旅游标准体系
· 专题八 港澳台地区旅游研究进展
一、导言
二、港澳台地区旅游产业及其研究的
总体特征
(一)港澳台地区旅游产业总体特征对比
(二)港澳台地区旅游研究总体特征
三、港澳台地区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旅游产业研究
(二)旅游市场研究
(三)旅游资源研究
(四)旅游信息技术
(五)旅游影响研究
(六)旅游教育与人才研究
(七)旅游研究方法
四、港澳台地区旅游研究机构与人才状况
(一)香港地区
(二)澳门地区
(三)台湾地区
· 专题九 旅游研究机构与人才队伍发展30年
一、导言
(一)旅游研究机构规模庞大
(二)旅游研究力量雄厚
(三)区域分布不均衡
(四)研究方向各有侧重
二、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
(一)旅游院校结构特征
(二)高等旅游院校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三)高等旅游院校内部结构特征
(四)高等旅游院校的区域分布
三、其他旅游研究机构
(一)旅游规划机构的发展
(二)综合性研究机构旅游研究的发展
(三)涉及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性组织
四、旅游研究人才队伍的发展
(一)高校旅游研究力量
(二)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力量
五、旅游研究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旅游研究机构的分布将进一步向产业发展优势地区转移
(二)旅游研究机构将向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三)旅游研究机构的社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巩固
(四)旅游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和人才培养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附 件


· 中 篇 文献荐读
· 前 言
· 期刊文献简介
一、启蒙起步阶段:1978~1988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9~1998年
三、巩固提升阶段:1999年至今
· 研究著作
一、国内研究
(一)1978~1988年
(二)1989~1998年
(三)1999~2008年
二、国内教材
(一)1978~1988年
(二)1989~1998年
(三)1999~2008年
三、译著
(一)1978~1988年
(二)1989~1998年
(三)1999~2009年

· 下 篇 资源索引
· 前 言
· 研究机构
一、院校类机构
(一)设有旅游学院的高等院校
(二)设有旅游系的高等院校
(三)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
(四)设有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
二、综合性研究机构所属旅游研究部门
三、规划咨询类机构
四、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
· 研究课题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
四、中央其他部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五、国际合作与外资资助项目
六、省、市、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
七、高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
八、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九、其他研究项目
· 期刊论文
一、1979~1988年
二、1989~1998年
三、1999~2007年

· 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一)1999~2003年
(一)2004~2008年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一)1988~2003年
(二)2004~2008年
· 研究著作
一、1954~1979年
二、1980~1989年
三、1990~2000年
四、2001~2008年
· 发明与专利
一、旅游类科技发明与专利
(一)1987~1997年
(二)1998~2009年
二、旅游类实用新型产品
(一)1987~1997年
(二)1998~2009年

· 编辑人员

《中国旅游研究30年》编辑委员会

主 任 委 员

江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教授 博士

副主任委员

石培华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
斌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
刘小军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


(按姓名音序排列)

保继刚 戴 斌 杜 江 贾法利(Jafar Jafari
李天元 刘小军 石培华 宋海岩
里 魏小安 谢彦君 张凌云

《中国旅游研究30年》编辑部

石培华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

编辑部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后

编辑部成员
(按姓名音序排列)

蒋依依 李仲广 梁秋萍
刘佳峰 马晓龙 宋子千 唐晓云

夏少颜 杨宏浩

基础工作组
(按工作量序排列)

刘佳峰 于锦华
宋文芸 王伟伟 李关平 江五七

刘园园 何玲玲 吴晓薇
贺晓敏 牟晓婷 邓翠云
蒋明艳 卫小超

陈怡宁 李代锐 侯世俊
刘丽敏 亓春元
赵小晴 甄亚利 张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