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这一目标确定为国家意志。对此,“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均做出了重点部署,并作为专项任务加以落实。从前期研究成果和公开信息来看,制订标准、项目入库、投资完善、考核验收、公开发布,将是各级政府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常规动作。我们的主张是从需求侧入手,从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时代的旅游度假的新需求出发,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与世界级旅游城市、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旅游产业化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借鉴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旅游度假区的经验,尊重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海滨、海岛、山岳、森林、湖泊、历史文化名城、主题公园等类型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1]
一、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度假产品,我们就建设什么样的旅游度假区
由于度假市场的层次性、多样性和演进性,加上度假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行政主体没有办法使用一套放之自海而皆准的模式,或者一套固定的标准去指导全国各地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给出指导思想、集成要素,划出安全与生态红线,充分发展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短期停留的景区和拍照即走的景点不同,旅游度假区是游客较长时间停留的异地生活空间。不管是世界级、国家地,还是省级的旅游度假区,还要满足游客居停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度假品牌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美食餐厅、游乐场、运动设施、水疗中心、娱乐会所、公园、绿道等项目和服务。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在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确定之后,商业环境就是旅游度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面向主要客源,更加注意在道路标识标牌、问询系统、免税购物、国际支付等旅行和消费过程中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这些服务的品质和游客满意度往往是由国际品牌的酒店与度假村、米其林餐厅、特色餐饮、免税品运营商和签约演出团体加以保证的,本地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科技水平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最美丽的风景是人,人的链接才是最好的旅行。
引导旅游度假区与社区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绝大多数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并不像封闭式景区一样有物理空间边界,而是包含了旅游城市、旅游小镇、旅游村落等等行政区,以及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景区。只有从区域的视角统一规划、共同发展,才能够增强旅游度假区的可进入性、吸引力和接待能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度假设施和产品体系,增强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旅游度假区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引导旅游度假区从产品到项目再到综合度假区,推动旅游领域的共同富裕。建设分时度假、公寓式酒店、目的地俱乐部、第二居所等旅居设施,实现度假酒店和旅居设施融合发展,能够体现旅游度假的短期生活特征,满足旅居者的异地生活需求,形成可持续的投资发展模式。培育世界级度假产品集群,大力发展休闲购物、健康旅游、体育运动、海洋旅游、商务会展等度假产品。拓展城市休闲、郊野游憩、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空间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旅居者生活需求和旅游者度假需求,能够整体提升游客满意度。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请勿以原创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