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交流

刘世臻 | 广西海洋旅游

2021-05-18 字号:[ ]

广西是我国的海洋省区,拥有大陆海线1595公里,岛屿岸线461公里,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海洋行政区域涵盖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是我国唯一拥有海岸线的民族自治区。广西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条件和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悠久、丰厚的海洋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凸显了广西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人文价值。


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以“百越”中的“骆越”、“西瓯”人为主体的广西壮族先民依山傍水、濒临江河江海而居,过着原始的生活,以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书写着广西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打通军事要道,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连接岭南和中原的南北水道。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凭借灵渠水道,派军秦军将领赵佗率军南下,统一岭南“百越”各族,促进岭南各民族交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桂林、象郡的郡治均在广西。来自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思想文明开始进入岭南、进入广西,由此揭开了中原汉文化、岭南少数民族文化、广西原始文化等多种文化融合的历史一页。至秦末时期,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管理措施,保留桂林郡和南海郡,把象郡拆分设为交趾郡和九真郡,交趾郡、九真郡的郡治分别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赵佗在岭南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处理好与当地越人的民族关系,推行汉文化,积极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交通运输业与商业,促进汉越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推动了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国”,并在其地设置南海、苍梧、合浦、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九郡。其中,苍梧、合浦、郁林三郡郡治均在广西,而合浦郡的管辖区域则西起今天广西钦州,东达广东新兴、阳江,南部包括雷州半岛及整个海南岛,地理位置处于岭南地区的重要地位。由于合浦郡内的合浦港、徐闻港濒临南海,通达周边南海诸岛小国,且合浦港又与内地往来的水运交通更为便利,来自中原内地和地处“茶马古道”的云南、贵州、四川的货物都可以水运抵达合浦港口,具有海上远航贸易的优越条件,因此,汉武帝遂派臣遣使,组建商队船队,从合浦、徐闻出发,扬帆远航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最后到达了斯里兰卡,开辟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了当时广西沿海地区的商贸活动,密切了民间交往,增进了文化交流,带动了合浦、苍梧、郁林、桂林等郡县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繁荣。


随着汉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历代广西开始了与内地及周边南海诸岛小国交往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文化流,推动了广西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书写了广西海洋文化历史,聚集了汉族、壮族、京族、疍家、客家、广府、福佬等广西海洋族群,汇聚了汉族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构建了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广西海洋社会。从今天广西合浦保存的汉墓群、出土的秦汉文物、陈列的汉文化、存留的汉代遗址及合浦古城、古建筑,以及史籍记载等来看,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官方与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开端,也是今天党中央制定“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基础,它为今天广西海洋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资源基础和社会基础。


丰富的海洋和文化资源


海洋自然生态资源。海洋自然生态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广西海洋文化旅游的天然“矿藏”,它包括海岸、海滩、海湾、海岛、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及海洋生态保护区等资源,其中被誉为“海中森林”的红树林更是热带海岸独有的地理景观,是我国稀有的旅游资源,且还伴有“南海龙王扩海”“天后娘娘玉指挥弹”等一些美丽的传说。在海洋自然生态中糅入的一些传说、庙宇、教堂等人文色彩,更是广西海洋自然生态和和海洋人文生态融合的一道亮丽海洋风景线。


文化场馆资源。目前,广西沿海地区已建有广西北部湾博物馆、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东兴京族博物馆、刘永福纪念馆、冯子材故居等一批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另外还有钦州坭兴陶精品馆、北海南珠博物馆、贝雕博物馆、民间博物馆等一批民营博物馆。这些文化场馆基本功能齐全,陈列丰富,收藏了一大批有关广西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历史藏品和藏书,陈列了广西沿海地区的文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族群文化、传统工艺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观赏、教育价值和艺术视觉冲击力、文化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宣传普及广西海洋文化知识、进行广西海洋文化教育、开发广西海洋文化旅游的理想阵地和旅游景点。

古代遗址资源。广西是我国最早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大约在二三万年前,广西沿海地区就开始有人类生活,以群体的形态和采集、捕捞、狩猎的生产方式生活,使用的是简陋的打制石器。至今,广西沿海地区还存留有各历史时期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如防城港亚菩山遗址、马兰嘴遗址、杯较山遗址、钦州芭蕉墩遗址、钦州乌雷码头遗址、合浦大浪古城遗址、合浦白龙珍珠城遗址、合浦古汉墓群遗址等。现在,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的一些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类使用的石器、骨器、蚌器等原始生产、生活工具。

古建筑资源。广西沿海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古城、古街、古塔、古亭、古宅、古村落、古书院、古寺庙、古祠堂、古教堂等,是广西沿海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创造并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反映了广西沿海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军事、社会、生产生活、民居、民俗、祭祀、娱乐等历史情况,如北海老街、浦北大朗书院、灵山大芦村古村落、合浦的古街道、海角亭、东坡亭、涠洲天主教堂、清代北海海关大楼旧址等。

古代名人、文人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指古代官员、文人及其他著名人物在广西沿海地区生卒、生活、任职、打仗、停留或路过的情况、故事、事件、事迹及典故、传说等。这类人物主要有这两类:一类是广西沿海地区籍的古代人物,如宁猛力家族、姜公辅、黄环家族、冯子材、刘永福、冯敏昌等;一类是曾经在广西沿海地区生活、任职、打仗、停留、路过或故去的古代外籍人物,如赵佗、士燮家族、马援、孟尝、虞翻、陶璜、嵇含、刘恂、张说、宋之问、高骈、苏轼、周去非、林希元、汤显祖等。

古代文学艺术资源。广西沿海地区的古代文学艺术资源也很丰富,这些资源主要是指古代历史人物撰写、留下的涉及或反映广西古代沿海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诗文、书画、楹联、石刻、匾额等,如士燮的《交州人物志》,成语“珠还合浦”典故,刘恂的《岭表录异》,宋之问、高骈的唐诗,苏轼的诗文《记过合浦》《记苏佛儿语》《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留别廉守》,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范椁的《重修海角亭》、林希元的《钦州志》,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敏昌的诗文等。这些古代文学艺术作品是广西沿海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财富。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资源。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汉武帝组织商队船队,选择从合浦、徐闻出港,开辟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交通、教育、宗教、民间交往等多个领域的汉代广西海洋文化历史,集聚和融合了汉族、壮族和其他外来民族等多种文化,为我国后面历代走上“海上丝绸之路”、与沿线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创造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广西今天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旅游线路、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铺好了文化之路。

海洋族群文化资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沿海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和族群迁徙,也形成了具有广西海洋地域性质和族群性格的族群及其文化,如京族、疍家、客家、广府等。由于长期在海洋生活,常受海洋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海洋族群均形成了具有自己族群个性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民俗形式、思想信仰、民间交往、文化价值和文化娱乐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族群文化资源。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西沿海地区的聚居民族主要有汉族、壮族、京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海为生,濒海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富有海洋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服饰、传统美食、民俗节庆、生活方式、渔猎方式、宗教信仰等。

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对现有海洋文化场馆进行升级利用


针对广西沿海地区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利用率不高,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的教育、社会和旅游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和开发利用,把这些海洋文化场馆融入到文化休闲、旅游产业中,成为广西海洋城市里的文化风景和旅游景点。同时,结合广西民间收藏、闲置有许多与广西海洋地区有关,且又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历史文物、实物和其他收藏品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征用、租用或借用,用作博物馆、纪念馆的陈列、展览或研究。另外,广西沿海各市应发挥政府的引导、统筹和协调作用,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奖励机制,支持、倡议、鼓励和奖励民间收藏人士捐献、捐助、出租或出借收藏品;支持、鼓励、引导和奖励民间企业家、收藏家兴建个人藏品或公益性的博物馆、陈列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广西海洋文化事业和海洋文化旅游产业。

(二)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景点、景区的海洋文化资源

广西现有的一些滨海、海岛、海洋风情、渔村、古镇、公园等旅游景区也蕴含有许多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较好、较深的挖掘、整理和利用,应重视自身海洋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和旅游开发,挖掘、整理、整合与利用本景区的海洋文化资源,增加海洋自然景观的人文元素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建设具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的海洋艺术建筑、海洋主题景观、海洋历史名人纪念建筑、纪念性海洋文化标识等,推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海洋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丰富海洋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项目,推进已有的海洋文化旅游业态的提质升级和海洋文化全域旅游的发展,增强海洋景区的耐看性、耐游性、回头客和重复游。

(三)保护性利用和开发古代遗址和古村落

可以按照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的有关精神,将现已完成考古工作的广西海洋地区的古代遗址进行保护性利用规划,开发建设成古代海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或景点、景区;对一些正在挖掘、考古的广西古代海洋文化遗址现场,可借鉴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些相关经验和做法,采取得力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不破坏、不影响现场挖掘、考古工作的情况下,可在原址上就地规划、开发和建设成博物馆和景区,让游客亲睹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考古现场;修缮和利用广西海洋地区的古村落、传统渔村及其他自然生态条件,将古村落、传统渔村与本村本地的传统节庆、婚俗、歌圩、庙会、民间歌舞、戏曲、风土人情、渔猎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传统饮食、手工艺品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和开发“渔家乐”“农家乐”、渔村游、乡村游、休闲游、生态游、养生游、徒步游等新型乡村、渔村特色文化旅游;对于保护、开发基础较好的古村落、传统渔村,还可以打造成摄影村、影视村、写生基地、民俗客栈、艺术创作基地,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民俗、传统娱乐、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兴建各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为艺术创作人员提供生态、环境和旅业服务。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在海洋文化遗址现场设置一些体验区,安排现场工作人员指导游客进行挖掘、考古,让游客亲身体验海洋古文化遗址的挖掘、考古工作,增进游客对海洋古生物、古文化以及海洋考古工作的了解和热爱,激发游客对广西海洋文化旅游的兴致和兴趣。

(四)修缮和利用、开发现存的古建筑

广西沿海各市应认识到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文化、社会、旅游、对外交流、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树立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价值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精准地做好古建筑的保护性规划、设计和修缮、建设;对现存留、荒弃、湮没在城镇、乡村、渔村、海岛里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修复和加固保护,保持原形原貌,并进行旅游评估;对较有特色、文化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古建筑可保护性地开发成历史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景区,陈设相应的景观、摆设、实物、摆件等,呈现古建筑物的历史原形、原貌、功能、用途及风土人情;对已被毁掉、被灭失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物,可按照原形、原貌在原址上规划重建;对一些较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实物,可以规划新建纪念场馆进行陈列介绍,或者也可利用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物进行改造成。

(五)创新开发海洋文化旅游项目

广西可结合南亚热带海洋生态条件和文化资源,利用好相关海洋旅游发展政策,适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学习和借鉴省外、国外一些先进的海洋旅游开发经验,创新开发富有广西海洋文化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项目,如海洋文化深度游、体验游、综合游,如潜水、休闲浮潜、技术深潜、海底探险、海上钓鱼、岛上露营、岛上运动、岛上徒步、岛上养生、游艇巡岛环岛旅游、海上邮轮旅游、海洋主题公园、海洋生物公园、海洋红树林公园、海洋文化乐园、海洋文化村等,发展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海上运动为一体的海洋文化旅游,推进以生态观光、度假养生、海洋科普为主的滨海生态旅游;利用滨海优质海岸、海湾、海岛,加强滨海景观环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海岛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利用条件成熟的水上人家、渔村等开发建设水上村庄,以真实生活的文化活态展示或复原海上人家的历史、文化和族群风情;可以利用国家有关海岛开发利用政策,依法依规开发宜居宜游海岛,将文化旅游与海岛生态化开发利用融合起来,开办一些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文化娱乐、海洋文化休闲活动,提高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海洋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完善海洋文化旅游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

(六)利用古代名人效应进行旅游营销

古代名人、文人是一个城市或景点、景区的精神灵魂和发展核心,具有文化和经济上的内力、魅力、形象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传播力等多种核心力量和价值观载体作用。广西沿海各市政府及文化和旅游部门、各旅游经营者应创新旅游营销思维,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本市或本景点、景区有关联的古代名人、文人及其诗文、事物、典故等,以打造本市或本景点、景区的文化名片,开发本市或本景点、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呈现本城市或本景点、景区的文化底蕴、文化符号、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提升本市或本景点、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位,形成本市或本景点、景区独特的古代名人、文人文化;重视加强文化机构、文化个人与旅游企业的联动、互动与合作,开办和经营与古代名人、文人、诗文、事物、典故等有关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和旅游活动。


作者:刘世臻,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艺术创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