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业家1月4日报道】戴斌:要对2015年充满信心
相关链接:戴斌:要对2015年充满信心
《旅业家》:戴院长好,作为国家级官方智库的领导人,宏观层面的研究是您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两年旅游行业的政策频出包括去年的旅游法,以及今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行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您觉得这些政策给旅游行业带来什么?还将给旅游行业带来什么?
戴斌:我们注意到,从2009年开始,国家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行政举措。具体来讲,包括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年的《旅游法》,以及2014年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另外,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旅游业发展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2009年针对海南岛的《关于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以及针对云南、桂林等地区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特别是《旅游法》的出台,标志着在大众旅游的发展时代,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
客观地讲,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从最初的"创汇"转变为后来的"拉动经济增长",直到2009年,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现在又提出"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这样一系列的论述和制度安排,为旅游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讲,既然发展旅游是国家意志、国家战略,那么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在内的力量,投入资源来发展旅游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制度环境是空前的利好,今后一段时期内也是如此。
我们相信随着《旅游法》的贯彻落实,不仅国家和地方会重视旅游的发展,同时我们的旅游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服务品质会有更好的保障。比如我们出去旅游大家最担心的,像被宰、碰到黑车黑导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现在都有人帮我们解决了,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政策都给予了相应的保障。
老百姓出去旅游的三个基本要件:第一,要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第二,要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第三,就是消费意愿。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目前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都是利好的。所以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旅业家》:您觉得这些政策在落实上做得到位吗?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戴斌:从结果上看,政策提出的大部分目标都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实现的过程中。比如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的"旅游是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等。
从数据上看,2014年国内旅游将达到36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次超过1亿,加起来人均出游率达到了2.9次。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大约是6-7次,也就是我们接近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已经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大多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碰到的、可以看到的、可以享受到的一些活动。旅游成了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常态化的生活选项。
从收入上看,预计2014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加起来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GDP的百分之四,这是个了不得的变化。
除此之外,旅游在拉动就业增长、促进边城地区脱贫致富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现在每年的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数量是1450万人,按照国际1:5的就业通勤惯例来进行测算的话,那么就有超过8000万的旅游间接从业人员。
综上,旅游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迹象已经初步显现了。
另外,2013年我们还提出在2020年要基本落实职工的"带薪休假"权利。从目前的数据看,大约有50%的人群已经享受了"带薪休假",剩下的50%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系统、小微型的民营企业,这两部分是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到2020年要基本落实75%的职工的"带薪休假"权利。现在各方面环境也是越来越有利于这方面的发展。
近几年国家提出的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当然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这方面来看,应当说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欺客宰客、黑车黑导,在一定程度上、在部分地区还是存在的,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也正在加大打击的力度。
所以总的来讲,这些年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绝大多数都已经或者正在落实当中,少量的问题我们也在加强研究,希望能够尽快地落实每一项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旅业家》:您觉得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比如说一些咨询公司),在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方法上有哪些区别?
戴斌:2008年,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的文件,国家旅游局正式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机构成立之初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就是政府智库。我们对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初级阶段的总体判断研都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国务院制定的一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也直接参与了一些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另外研究院的团队针对学术推广、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经济的监测与预警等几个重点项目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首先,我们科研选题主要的方针是"国家需要"的"重大问题"。"国家需要"即只要是在中央政府的层面上提出的问题,就应该成为配制我们科研力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比如国家提出来旅游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是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那么我们除了要理论上完善以外,还要找出方法,去测量游客满意度的数据并分析数据上下浮动的背后原因。这一套方法的提出为国家层面解决"游客满意到什么程度"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说我们跟其他的学术团体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学术研究的方向和选题的确立,是紧紧地围绕着国家需要的重大涉旅战略问题。
《旅业家》:我们了解到除了做研究之外,您还在从事教学工作。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您是怎么平衡两边的精力和时间的?
戴斌:除了担任旅游研究院院长以外,我还在华侨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院也有博士后工作站,我也担任博士后联合导师。平常除了行政工作之外,科学研究、教学、社会活动也比较多。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多重的社会角色的。一个人要学会去统筹自己的时间安排,统筹自己可以动用的资源。比如说白天的时候我可能更多的用来处理一些行政事务,晚上的时候我可能会用来看书、写作。承担的那些社会兼职的事情比如教学工作、担任博士生导师,我更多的是利用我自己周末的时间和我假期的时间。这么多年我没有休过节假日,晚上一点钟之前也没有睡过觉。所以有人在微博上问我时间是怎么来的,我说其实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书桌上都可以用,时间的潜力需要你去挖掘。
你既然要多做一些工作,肯定要多付出一些,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比如说我的学术研究,包括我跟学生的互动,有时候会刺激我的一些想法。到业界去讲、到旅游企业去讲、到国际上去交流,也会让我去思考中国的旅游业该如何发展、我们的政策该如何制定、我们整个政策层面的设计该怎么去做。另外在政策设计的过程当中、在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中,这些学术背景和行业背景又给我非常好的素材做相关的研究报告。很多优质的研究报告政策的出台,肯定不是秀才们关起门来冥思苦想的结果,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一边跟市场主体同步,一边去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所以就这两个问题,时间上会有所冲突,但效果上来看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得益彰的。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在教学、科研、行政这几个不同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的非常难得的一个经验,也是个人的一个体会。
《旅业家》:我们《旅业家》也跟清华大华合作推出了一个高级研修班的课程,您觉得旅游行业中已经做到企业家级别的这部分人群,还有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学习?
戴斌:我想学习是每个人终身的事情。
最近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发育越来越成熟,我们的企业家群体越来越壮大。客观地讲,八十年代的时候,行业里有经理人,有服务员工,但是几乎没有企业家。
到了九十年代,一批企业家开始成长起来了。像从一个铁皮屋子起家,到今天做成这么大一个拥有航空和旅游的马上要上市的公司的王正华先生;像做成中国最大的民营酒店集团的陈妙林先生;包括众信旅游的冯滨等。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辛劳辛苦一点点做起来的,我觉得非常难得。
再往后面看,从2000年开始,像携程的梁建章、孙杰、杨涛他们这个团队;像艺龙的崔广福、如家的孙坚、汉庭的季琦、还有7天铂涛酒店集团的郑南雁,这批人开始成长起来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闯劲,在中国旅行服务、旅游住宿这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最近几年,我们又看到像去哪儿的庄辰超,蚂蜂窝的陈罡,包括像世界邦、在路上等,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开始成长壮大了。加上原来的国旅、中旅、港中旅、锦江、首旅、陕西旅游集团、黄山旅游、浙旅、航旅等这些企业家群体,应该说构成了中国旅游企业家群体最中坚的一股力量。没有他们,我们的旅游只会有消费主体,而不会有市场主体。他们是我们旅游领域中的中国合伙人,我对他们是非常有敬意的。
同时我也希望这些企业目标定得更远一些。将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企业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家贡献给社会的将不仅是财富,可能还有思想,像我小时候喜欢读的松下幸之助的《工作.生活.梦》,又比如艾柯卡的《艾柯卡自传》,都让我们从他们的著作中感受到了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再比大家熟悉的李嘉诚、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商业范畴,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希望我们的旅游业也能出现那样的人物,包括我们的《旅业家》采访过的于敦德先生,包括同程网的吴志祥等等,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朋友们。
我觉得到一定的层次上以后,要想实现从一个经理人到企业家的转变,从企业家到商业领袖的转变,没有思想的支撑是不够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去讲,包括你刚才说到的企业家培养的项目,我认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商业领袖和企业家的培养,除了一般的企业管理、领导能力的学习提高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他们的视野,树立他们的信心,把他们引到一个更为高远的层次上去。因为这些人我觉得基本上已经跨过了商业成功的第一个阶段,比如有的已经是上市公司,有的拥有了若干个品牌。但是客观地讲,像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像互联网领域中的马云这样的人物,目前在旅游界中还没有人可以完全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还需要一些时间。
要想达到这个高度,我希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要了解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大势,第二我希望他们多沉淀一点人文素养。因为一个优秀的商业领袖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从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当中、情怀当中和商业领袖标杆当中去吸取营养和养分。这样他们为世人所尊重的就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他们能真正对一个国家,对一个行业起到推动的作用。
《旅业家》:在一些人看来,旅游行业还是比较保守和落后的几大行业之一,因为好多人还是认为旅游行业入行门槛比较低,创新力也比较弱,您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戴斌: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成长演化的过程。旅游活动自古就有了,而近代意义上旅游业的起源,是从1841年托马斯·库克在伦敦拉了一火车的人去参加一个禁酒之旅开始的。现在170多年过去了,旅游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在各行业对科技的运用中,旅游业应该是最早的领域之一,也是运用最有效的领域之一。比如国际上的斯塔特勒竖井建筑技术,就是假日酒店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运用的。再看中国,八十年代时,旅游业应该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那个时候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至少要懂英语、日语或者其他外语才能接待外国人。再比如1984年全国有一个学建国运动,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个建国饭店,五星级的,当时是我们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酒店,当然也包括白天鹅、广州的花园酒店等等这样一批酒店的成长。一个好的酒店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集合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应用在不断地前行。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分工的,而旅游行业的产业链拉得很长。比如说旅游业中,酒店有服务人员,旅行社有导游、司机,购物商店有导购,等等。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看过富士康的工厂,我们平常用的iPhone手机、苹果电脑算高科技吧?但我们去看富士康工厂坐在流水线上装配的工人,他们学历并不高,可能中学毕业后来工厂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我想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他最核心的研发部门,有他的市场推广部门,有品牌管理部门等等。就像我们不能够因为有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否认iPad,iPhone是高科技产品一样,我们也不能够因为旅游行业承载着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岗位而否认旅游业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看业内的这些企业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和乔布斯去考虑苹果公司的财务问题、人力成本问题、跨国公司的文化冲撞问题、政策问题、甚至风险管控的问题等一样,都需要非常高的商业智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去讲,旅游行业应当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
《旅业家》:这两年中国的旅游行业非常热闹,巨头之下传统旅行社之后,现在有了非常多的创业公司、新兴公司。您有关注这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吗?
戴斌:刚才提到过,早期我比较关注携程、艺龙、如家、7天、汉庭这些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也频繁地和一些新的创业型公司接触,比如说杭州的布丁酒店,西安的亚朵酒店,也包括像7天私有化以后所推出的丽枫、喆·啡、希岸等一些新的品牌。我还比较关注基于互联网的旅行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像蚂蜂窝、在路上、世界邦、海玩网、海岛旅游网、途牛旅游网等这样一些公司。
而且我觉得创新不是小鲜肉的专利,大叔也可以创新,很典型的像冯滨冯总也是我的好朋友,这些年他简直是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个生意人到一个商人再到一个企业家,眼看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转型,而这些转型往往是伴随着创业的。创业实际上就是一种把过去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为社会提供全新的商品和服务。创业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尽头的。比如阿里推出的去啊,腾讯直接投资的旅游相关企业,百度推出的直达号、控股的去哪儿网,包括神州租车、一嗨租车这样的租车公司等,这些企业现在都是在风生水起。
《旅业家》:在近两年新发展起来的这些创业公司当中,您比较看好哪些家或者说哪些模式?
戴斌:这要说看好某一家,就要得罪很多家了(笑)。在我有限的范畴里面,有几家来往比较多的我可能会比较关注,像携程、去哪儿网这已经算是很成功的了。成长型的有这么几家:在旅行服务领域中,我看中的是以旅游攻略为核心的蚂蜂窝;以自由行,特别是海外自由行为主打诉求点的世界邦、在路上、海玩网这些公司;在旅行服务这一块,去啊因为有阿里的大背景,介入市场很快;在旅游住宿、酒店这个领域,我比较关注的有杭州的布丁酒店,西安的亚朵酒店,广州的丽枫酒店,以及皇家驿栈,还有一些精品酒店我也比较关注;在旅行交通这个领域,我比较关注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以及高铁管家、航班管家;另外介于旅行服务和酒店两者之间,我比较关注途家,他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我认为都是非常先进的。
另外包括在餐饮、住宿、乡村旅馆的升级方面,在目的地交通方面,目的地服务方面,海外旅行方面,都有一系列创业者。他们给我的感受就是对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而且这批年轻人非常有闯劲,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阳光,闻到阳光的味道。所以我一直强调,我最喜欢打交道的就是那些能够做阳光下生意的人。这些群体能够清晰地告诉我他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们也在为此不断地进行努力。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所提到的这些企业,我相信在他们中间会出现新的携程,新的7天、如家。
《旅业家》:这两年出境游市场特别火,相比之下入境游比较受冷落,市场也在连年萎缩,您觉得这方面怎么样可以扭转一下?
戴斌:应该说入境旅游的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我们的监测数据来看,过去的九个季度,同比和环比入境人数和入境消费都是在下降的。
这些原因我想可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早期入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封闭红利。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除了少数的国家和地区以外,来中国基本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入境旅游也随之成长起来了,我们经历了了从封闭到开放这么一个红利。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发现入境游仍然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在下降,换句话说我对你的神秘感开始消失了。这个时候国家和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早期可能说到"中国"两个字我就来了,但现在我要考虑到价格的问题,因为人民币升值了。再一个,过去人们来旅游更多的是看山看水跟团走,现在不是了,散客自由行起来了,游客到了当地以后除了要看山看水以外,还要看地铁,看出租车是不是宰客,看手机是不是能上他们喜欢的一些社交网站,这些细节都是对结果有影响的。
另外,媒体的传播也很重要。我不知道我们《旅业家》哪天能不能出英文版,出英文版我觉得对帮助国家宣传推广可能更有效。过去,我们出去推广时讲美丽中国、名山大川,讲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可是现在人们去旅游的时候,他可能还要品当地的美食,享受当地的生活,所以如果你的美食有地沟油,你的美景有雾霾,再经过媒体一报道,就会影响很大。宏观环境变得对我们越来越不利。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从指导思想上去讲,必须把从基于山山水水的竞争变成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也就是目的地的总体竞争。第二,要有专业的推广方式,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说别人感兴趣的事情,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媒体的传播中也是这样。举个例子,前一段在北京参加一个峰会,我给一个主管旅游的副市长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推广,结果他说我市是九朝古都,我市有多少个名人、帝王将相,他讲完后我问旁边的人你记住几个帝王将相?他说记不住。所以我们不要一厢情愿地用"我的语言"来说,更不要上来就说"我们省委书记如何重视做了怎样的批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呀?这就是推广方式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的是用入境客源国老百姓愿意听的语言,去讲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我一直强调我们的旅游宣传推广要组建专业的国家推广机构,比如类似BrandUSA这样的推广机构,而不是只让行政官员出去推广,这个是有问题的。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产品、服务品质更重要。
《旅业家》: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旅游企业家们应该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戴斌:展望未来的五年,包括2015年,首先,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坚定信心。今天的旅游业,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支撑起来的旅游业。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出游人数将达到4.5次,也就是将近60亿人次的巨大市场。那时我们的旅游消费,无论哪一个领域、哪一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做支撑。我曾经说过,2014年是创业的元年,是企业家们创业、创新的关键一年。2015年,保守估计国内及出境旅游人次将超过40亿,这么大的市场,我们还用愁吗?加上国家政策的利好,鼓励大家去创业创新。所以,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对即将到来的羊年充满信心,是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在推动着我们。
另外,我想跟企业家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商业都是理性的。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更加理性的商业思维,为我们广大的游客、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更有品质的产品,这才是商业的王道。
最后一句话:特别希望我们的企业家永远做阳光下的生意。让我们的消费者,包括我本人在内,永远能从我们的企业家身上闻到阳光的味道。这是我最期盼、最想要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