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中国优秀博士论文统计信息 |
|||
作者 |
题名 |
年度 |
作者单位 |
伍淳华 | 智能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中效用的产生和体现机制研究 | 2008 | 北京邮电大学 |
马梅 | e时代旅游产业纵向交易关系研究 | 2008 | 复旦大学 |
冯卫红 |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 2008 | 河南大学 |
何小东 |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 2008 | 华东师范大学 |
吴国清 | 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 | 2008 | 华东师范大学 |
庞淑英 | 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数据挖掘及旅游价值评价研究 | 2008 | 昆明理工大学 |
窦开龙 |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 2008 | 兰州大学 |
王铁 | 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 2008 | 兰州大学 |
黄燕玲 | 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2008 | 南京师范大学 |
梁强 | 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 | 2008 | 天津财经大学 |
李连璞 | 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 | 2008 | 西北大学 |
金准 | 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 2008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王波 | 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 2007 | 北京交通大学 |
刘传昌 | Web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旅游规划引擎的研究 | 2007 | 北京邮电大学 |
胡海辉 | 可持续发展的庐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 | 2007 | 东北林业大学 |
王继庆 |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2007 | 东北林业大学 |
徐立新 | 森林旅游产品品牌管理问题研究 | 2007 | 东北林业大学 |
韩哲英 | 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系统分析与整合的研究 | 2007 | 东北林业大学 |
潘顺安 | 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 2007 | 东北师范大学 |
陈德广 | 旅游驱动力研究 | 2007 | 河南大学 |
王凯 | 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 | 2007 | 华东师范大学 |
朱璇 | 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2007 | 华东师范大学 |
何效祖 | 基于地域系统结构研究的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地实证分析 | 2007 | 兰州大学 |
卞显红 |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 2007 | 南京师范大学 |
李瑛 |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 2007 | 西北大学 |
邵金萍 |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2007 | 西北大学 |
方贵金 | 民航支线机场旅游航线布局及管理体制研究 | 2007 | 西南交通大学 |
李维余 | 四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2007 | 西南交通大学 |
王文斌 |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 | 2007 | 西南交通大学 |
黄秀娟 | 旅游目的地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研究 | 2007 | 厦门大学 |
连晓燕 | 旅游城市的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 | 2007 | 浙江大学 |
伍向阳; | 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 | 2007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李相沄 | 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研究 | 2007 | 中央民族大学 |
黄海珠 | 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 | 2007 | 中央民族大学 |
易丽蓉 |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 | 2007 | 重庆大学 |
于玲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006 | 北京林业大学 |
王辉 | 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 2006 | 大连海事大学 |
卢小丽 | 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 | 2006 | 大连理工大学 |
程励 | 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 | 2006 | 电子科技大学 |
徐淑梅 | 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 | 2006 | 东北师范大学 |
王福鑫 | 宋代旅游研究 | 2006 | 河北大学 |
王(龙天) | 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2006 | 河海大学 |
陶晓燕 | 海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2006 | 河海大学 |
王晞 |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 | 2006 | 华东师范大学 |
李山 | 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 | 2006 | 华东师范大学 |
吕君 | 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 | 2006 | 华东师范大学 |
张滢 | 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 | 2006 | 南京师范大学 |
王丽华 | 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 2006 | 南京师范大学 |
张晨 |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 2006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王颖 |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 | 2006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张正国 | 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 | 2006 | 同济大学 |
刘琴 | 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006 | 同济大学 |
张国忠 |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 2006 | 同济大学 |
廖嵘 |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 2006 | 同济大学 |
梅毅 | 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 | 2006 | 武汉大学 |
康蓉 | 旅游卫星账户与中国旅游经济测度研究 | 2006 | 西北大学 |
张滢 | 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006 | 新疆大学 |
张美英 |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 | 2006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付爱民 |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中的景观色彩设计 | 2006 | 中央民族大学 |
秦安臣 | 生态旅游品牌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 2005 | 北京林业大学 |
谢彦君 | 旅游体验研究 | 2005 | 东北财经大学 |
佟敏 | 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 | 2005 | 东北林业大学 |
陈南江 |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 | 2005 | 华东师范大学 |
胡浩 | 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 | 2005 | 华东师范大学 |
薛莹 | 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 | 2005 | 华东师范大学 |
谢洪忠 | 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 | 2005 | 昆明理工大学 |
骆华松 | 旅游地质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研究 | 2005 | 昆明理工大学 |
王嘉学 |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研究 | 2005 | 昆明理工大学 |
黄鹂 | 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 | 2005 | 四川大学 |
杨晓霞 | 旅游信用研究 | 2005 | 四川大学 |
黄远水 | 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 | 2005 | 天津大学 |
阎友兵 |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 | 2005 | 天津大学 |
韩春鲜 | 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2005 | 新疆大学 |
李丰生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 2005 | 中南林学院 |
李江玲 |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 | 2005 | 中央民族大学 |
宿倩 |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 2004 | 大连理工大学 |
王崑 | 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 | 2004 | 东北林业大学 |
陈焱 | 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 | 2004 | 东北林业大学 |
杨絮飞 |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2004 | 东北师范大学 |
夏赞才 | 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 | 2004 | 湖南师范大学 |
许春晓 |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 2004 | 湖南师范大学 |
邱扶东 | 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 | 2004 | 华东师范大学 |
王新祝 | 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 | 2004 | 华中科技大学 |
欧阳勋志 | 婺源县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及其对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 | 2004 | 南京林业大学 |
丁正山 | 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 | 2004 | 南京师范大学 |
胡敏 | 风景名胜资源产权的经济分析 | 2004 | 浙江大学 |
黄楚兴 | 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 | 2003 | 昆明理工大学 |
叶友良 | 旅游调查统计研究 | 2003 | 厦门大学 |
韦新良 | 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 2003 | 浙江大学 |
何艺玲 | 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 | 2003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宋瑞 | 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 | 2003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张广瑞 | 中国旅游购物研究 | 2003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崔敬昊 | 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 | 2003 | 中央民族大学 |
李宇宏 | 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 | 2002 | 东北林业大学 |
黄震方 | 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 | 2002 | 南京师范大学 |
付磊 | 奥运会影响研究:经济和旅游 | 2002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黄雄 | "小灵通"问答式搜索引擎 | 2001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崔凤军 | 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 | 2001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石强 | 旅游开发利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2000 | 北京林业大学 |
崔凤军 |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 1999 | 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