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 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方略
    2023-07-13 18:50:13     字号:[    ]

2023年春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应邀考察万州、巫山、神农架、武汉、芜湖、南京、扬州、上海等长江沿线城市,先后与地方领导、航运集团、旅游集团和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座谈交流,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航运与旅游业态融合、国家线路培育、长江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做了系列专题发言,《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方略》全文如下:

01 从名人游迹到旅游线路,领略山河壮美、领悟文化之美一直都是人类长存的旅行梦想

为了纪念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每年的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之所以纪念徐霞客,是因为其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尽管类似于今天的微旅游、微度假的踏青、登高、徒步、访友、雅集都可以归入休闲旅游的范畴,并多见于诗文记载,但是更多人还是愿意将串点成线的中近程游径或者中长距离的线路视为旅游的表现形式,也是旅游活动的典型载体。只有离开惯常环境走得更远,才会读懂自然和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行”的梦想才会照进现实。

放长历史的视野,我们会发现山川河流的走向构成了国家旅游线路的初始形态,如秦直道、大运河、玄奘取经之路、李白壮游之路、浙东唐诗之路、丝绸之路、万里茶路、万里长城。历朝历代的皇族、官僚、士大夫和商人的游历足迹,如海浪之于堤岸、风沙之于古城,缓慢而渐进地将一条又一条国家线路雕刻成型。相对山岳、草原和军事、宗教活动所形成的非连续、非规则游径,依托江河湖海而形成的连续线形和环形游径,因其安全性、辨识性、沿线城市和乡村的密集性,更容易穿越历史的长河而延续至今。加上沿江河岸线和大湖环线的铁路、公路和机场对航运的叠加效应,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江河线路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为代表的大河之旅,与南欧的蔚蓝海岸、环加勒比海度假之旅,东方快车、非洲之傲、欧洲铁路等铁道之旅,日本和匈牙利的温泉之旅、欧洲的“大游学”之旅,以及俄罗斯的金环线、银环线一道构成了多个国家的经典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往往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复合体,经由时间的积淀而成为流经国家的旅游形象。直到今天,这些旅游线路依然是欧美日韩澳新等发达国家海外推广的重点产品。

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旅行经验的成熟和休闲度假时代的来临,当代人既想“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也要“我的行程我做主”。受此影响,旅游目的地趋于多点散发和多元成长的特征,此起彼伏的网红打卡如同一朵朵浪花闪耀在旅游的河流上。但是从宏观和长期视野上来看,旅游者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仍然受到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海洋和河流,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文脉影响,并逐步形成新的游径和线路。

02 从市场主体到国家力量,以旅游线路引领资源开发和市场扩容一直都是旅游经济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上看,旅游市场扩容和旅游产业创新与旅游线路也是密不可分的,并扮演了市场启蒙和概念导入的角色。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伦敦到莱斯勒的“火车禁酒之旅”,以商业线路的名义拉开了近代旅游业的帷幕。1923年,陈光甫先生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即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的前身,也主要是销售铁路沿线的旅馆和度假服务。可以说,市场化和专业性的近代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与旅游线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钥匙,那么线路则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石。

上个世纪80年代,京西沪桂广、长江三峡,海外游客对东方大国的想象,加上旅行商的市场推广,构成一条条入境旅游时代的经典线路。事实上,许多入境旅游战线老同志怀念的“黄金十年”,也是旅游社主导的观光旅游线路“黄金十年”。没有旅行商的介入,各种尺度的旅游目的地很难获得初始的起飞动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重建国家旅游线路,就必须重视线上和线上旅行商的作用,并向他们为共和国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世纪之交兴起的以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旅行社的产品开发与观光线路的创新,如华东双卧五日游、河西走廊自驾游、环青海湖骑行游。在观光为主的团队旅游时代,掌握分销渠道的旅行社,以批发—零售—地接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目的地资源特别是旅游景区的主导地位。多数人的旅游初体验就是旅行团、导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多数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也是围绕景区、度假区、酒店等目的地建设,以及旅游线路的培育和推广而展开的。随着传统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旅游经济重心向城市转移和城市旅游的兴起,渠道商和资源商的市场地位发生了变化,热门的景区度假区开始掌握更多市场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兴起、汽车普及和90后的入场,自驾、自助、自由行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关键词,旅游活动的碎片化消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线路。在获得自由度、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同时,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也面临消散的危险。当游客以“我的行程我做主”的名义,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意义消解为漫不经心的逛吃逛吃,旅游可能很快就会走向价值悬置的个体虚无和集体无意识。过去我们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用名城、古镇和大景区来串联,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该是重构科学和人文为指归的国家旅游线路的时候了。

在波澜壮阔的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一直在有意识主导国家线路设计与营销推广。原国家旅游局于2009年首批推出了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长江三峡、青藏铁路、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红军长征、松花江-鸭绿江、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京西沪桂广、滨海度假等十二条国家旅游线路。2021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2023年,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十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旨在于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释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03 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培育新型国家旅游线路提供了时代机遇和资源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流域。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活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国函〔2022〕101号),突出了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区位的强化保护,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划入国家公园体系。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连续11年来最大值。2012-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现逐年向好的发展趋势,202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达到2012年以来第三高值,与2012年相比提高4.8%【1】。长江流域的国家公园及其建设和发展成就为大众旅游时代的度假、康养、研学提供了新资源,也为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走廊,也是旅游线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城市和乡村,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践行国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旅游线路。流域省市县区的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当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形象,共同构成了长江国家旅游线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底色。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以生态的名义保护长江,以文化的名义传承长江,也需要以旅游的名义发展长江。长江应当也可以成为新时代国家旅游线路的示范样本,成为新时代大河文明的经典游线。

04 从长江三峡、两坝一峡,到两江夜游、武汉滨江游、南京长江传奇、上海浦江游,新时代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的支撑项目

上个世纪末,在传媒机构和旅行社的共同推动下,海内外旅游市场掀起一股“告别三峡游”的热潮。市场需求短期内集中释放,加上产品研发的滞后,长江三峡经历了十多年的空窗期。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长江流域最具资源开发潜力的三峡,一直都在国家和地方旅游发展的规划视域内。2009年,在原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三峡办的指导下,重庆市与湖北省轮流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2016年,重庆市发布《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布了《重庆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自那时起,长江三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随着首条穿越三峡库区的高速铁路——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万州机场的扩容和巫山机场的投入使用,鄂西和渝东北区域已经形成了“水、陆、空、铁”立体交通格局,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数据表明,2009-2019年期间,长江三峡区域旅游接待量增长6.3倍,旅游总收入增长7.6倍。

没有告别的三峡,只有重逢的平湖。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处处有美景……巫山有满山红遍的三峡红叶,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贝”。今天的巫山,红叶依然烂漫,人文底蕴更加深厚。伴随着“高峡出平湖”的理想变成现实,水利大工程、世纪大移民、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三峡积淀了深厚的当代文化底蕴,并涌现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如《三峡好人》《归来三峡》和三峡之光、神女景区、三峡里·竹枝村等。事实证明,现代水利工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从来都是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创新动能,而不是减分项。当且仅当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叠加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之上的时候,长江才会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不只有白天的观光,更有夜间的体验。过去长江上游城市侧重对两岸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做景区开发,如三游洞、丰都鬼城,中下游城市侧重于水面交通和岸边景点的项目建设,如望江亭、振风塔、采石矶等。今天,长江沿线城市开始江中走、水中游,白日观光、夜间休闲,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利用。重庆两江夜游、巫山《三峡之光》、宜昌两坝一峡、武汉《知音号》《夜上黄鹤楼》、南昌《寻梦滕王阁》、安庆的黄梅戏会馆、南京《长江传奇》《达摩古洞》、扬州瘦西湖的《二分明月忆扬州》、上海的浦江夜游、吴淞口邮轮母港等项目,已经形成了市场品牌和产业影响力。这些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的创新项目,与原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相互映衬,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旅游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国家旅游线路的市场基础和产品要素。旅游线路从来都是由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当代生活场景串联而成,而不是在地图用一把尺子画出来的。

游客对长江沿线省市的目的地形象、基础设施、公共和商业服务是满意的,对服务品质和创新引领也有更高的期待。2013-2023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重庆自2016年起游客满意度进入“满意”区间(80-85分),并荣获“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首位城市的荣誉,武汉自2018年起基本实现游客满意,上海和南京获得了广大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认可,沿线主要城市的游客满意度也普遍高于其它区域的样本城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影响游客满意度调查的负面评价,比如三峡博物馆“没有人讲解”;三峡大坝旅游区“到景区要坐大巴和坐船,很折腾,景区配套有点差,没有什么休息和吃东西的地方”;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其实就是一个公园,性价比太低,巴掌大的景区就收68元”。还要关注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对沿线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在国家旅游线路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机构一直都在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05 统筹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旅游线路

一是明确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建设目标。依托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践行大众旅游人民性、智慧旅游现代化、绿色旅游未来感、文明旅游世界观,将长江建成国民首选线路和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经典线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典范流域、“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首位载体。

二是形成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建设共识。国家的事国家办,而不是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出概念,其它都交给地方办。我们要建设的是国家旅游线路,而不是国家级旅游线路,市场调查、资源普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区域协调和国际宣传推广,要由中央相关部委牵头推进并具体实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关键是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化参与和旅游消费融合、文化项目和旅游产品融合。一定要多倾听基层的声音和一线的意见与建议,再也不能关起门来搞规划,程序性开几次研讨会和听听专家的意见就定调子。在主客共享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依托城市休闲空间,培育科技、文化和艺术新动能,强化多元投资和业态融合,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影响力大的旅游航运公司,推动长江沿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理论建设和思想引领,阐释面向世界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和引领未来的大河旅游新思想。

三是完善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建设清单。明确沿江城市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重庆、宜昌、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等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培育万州、奉节、巫山、岳阳、安庆、芜湖、马鞍山、镇江、扬州、南通等水岸互动、江湖联动城市,建设一批长江游轮母港、停靠港和接驳点。航运规划要兼顾交通安全、游客体验和市场培育目标,一定要让游客下得来,产品上得去。要改造提升和投资新建一批景区景点,率先建成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加快培育以主题公园、度假区、商业街区、民宿集约发展区为空间依托,以科技、艺术、人文、资本和创业团队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共同打造三峡、库区、移民等区域品牌。投资兴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项目,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长江旅游品质。要做江的文章,也要做河湖的文章,开发利用内河水系,完善城市夜游体系。同步规划开发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江湖联线,打造“水上夜游”“水陆联程游”“都市岛链游”等消费新热点,分区域、分层次、分梯次培育长江游轮航线和江河、江湖和水陆联动旅游品牌。

在景点、景区、度假区、休闲综合体等支撑项目和上中下游节点城市的基础上,串点、联动、成线,最终形成有机链接、相互支撑、市场认可的长江国家旅游线路。构建水面、铁路、公路、低空并行交错的“一线四轨”新型交通线,培育白天浏览、夜晚体验、四季轮替的时间线,融合遗址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和当代艺术的文化线,拓展高频次、中低消费和高频次、高消费的市场线。需要说明的是,规划长江国家旅游线路,不仅要有正面清单,也要有生态红线和文化安全方面的负面清单。

四是遂行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的重点任务。将国家旅游线路纳入长江流域范围内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和沿线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与推广专项规划》,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和营销推广平台等方面加以保障,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和制度改革供给力度。长江流域面积广、条块机制复杂、协同创新难度大,有必要建立跨部门、跨省市的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会商机制,加强沿线省市和水利、海事、交通、国土、环保、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力度。中央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稳步推进需求侧为主,兼顾供给侧和公共政策面的旅游统计和大数据建设,以高频次、低颗粒度、强权威性的数据产品形成发展长江旅游的社会共识。文化和旅游部门要面向旅游休闲需求、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不断提升市场洞察和行业引领能力。尊重市场规律,重构文化参与与旅游消费融合、增量拉动与存量盘活相协调、旅游市场和休闲业态相融合的创新体系。截止2022年底,从事长江干线省际客运的船公司多达12家,游轮运力48艘、18,443客位,年游客接待能力154万人次。各船公司还有新建运力指标21艘,总客位数12,909。如全部投建完成,运力总量将增至31,352总客位,游客接待能力可达265万人次。相较于2019年111万人次的最高市场存量,现有运力明显过剩。政府既要做空间规划,也要做产业规划;既要做资源开发规划,也要做市场培育计划;既要完善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餐饮、购物、航运、客运等供应链,也要提升旅行社、在线代理商、传统和数字化媒体等渠道分销链,确保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在科学、有序和可持续的轨道上运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