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 致终将远去的我们和已经到场的你们——云南大学旅游教育三十周年纪念演讲
    2023-12-20 09:50:41     字号:[    ]

应云南大学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赴昆明出席云南大学旅游教育三十周年活动,发表了题为《致终将远去的我们和已经到场的你们》纪念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田卫民教授,
老师们,同学们:

接到会议邀请,我即转发至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共同体的大群:祝贺云南大学旅游教育三十年,向为云南大学、为国家旅游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田卫民教授致敬!随后众多中青年学者排队以各自的方式表示敬意,很是令人感动。田教授是我国旅游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代表人物,如果旅游学界也有自己的“凌烟阁”的话,我想应他应是第一批挂像者吧。事实上,中青年学者对田教授的致敬,也是对云南大学旅游学科的认可,更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旅游学人的注目礼。

他们奠定旅游学科的坚实基础,拓展了旅游教育的广阔空间。无论是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老四所”,还是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云南大学等首批旅游管理博士点高校,都是因为有了这批开拓者而有今天从中职到高职、从本科到科学硕士、专业硕士,再到博士的旅游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老牌学科相比,如果没有申葆嘉教授、朱玉槐教授、陈传康教授、张广瑞教授、谢彦君教授、杜江教授、张辉教授、田卫民教授、保继刚教授、张凌云教授等旅游学人筚路蓝缕的努力和功不唐捐的坚守,旅游教育和理论研究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有必要向年轻人讲清楚,很多事情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很多平台也不是在图书馆看看文献、写写论文就能建起来的,很多今天用之不觉的概念、方法和工具更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至今都记得2018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期间,田教授和我说:一个人不想着为机构和平台做贡献,甚至有所牺牲,只想着个人的功名利禄,学问是做不大的。没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起伏屈伸,冤死风波亭的岳武穆就不可能写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满江红》。这也是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功在言先的内在逻辑。

他们一直与旅游实践同行,倾其毕生所学服务产业、报效国家。1979年7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发表“黄山谈话”,拉开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帷幕。与入境旅游市场、旅行社和宾馆饭店市场化改革同时起步的还有旅游教育和理论研究。那个年代的专家学者多从外语、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转来,如同“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他们想的不是个人的功名,而是国家旅游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亲自动手翻译资料和编写教材,带着学生去一线调查案例;为了摸清国家和地方旅游资源的家底,双脚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双手触摸了各地的历史 人文,交出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为了帮助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沉到基层、下到一线,为行业送到一堂又一堂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课程。因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学术资源都投身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中,有些人并没有发表高引论文,也没有留下著作,失去了评院士、长江学者的机会,甚至以副教授的学衔离开这个世界。我没有听到什么抱怨和后悔,他们终其一生实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誓言:国家有需要,自当以身许国。

他们有传统士大夫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也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的侠义精神。至今犹记,2013年中国旅游研究院首批旅游管理博士后入站,需要找一家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合作。为此,我们来到了云南大学请求协助,在行政团队介绍合作单位的各种权利、责任、条件和流程时,田教授直接打断:不要说了,戴院长大老远从京城赶来,他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办,马上签字。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将来田大哥有需要我和研究院做的,一个电话即可。就像今天的会议,只需要告诉需要我来即可,不需要告诉我为什么,更不需要告诉我有什么待遇。至今犹记,每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田教授都会坚持到最后,还要求他的博士生也听到最后,如果先走,回去不报销路费。“人家劳心费力搭这么高的台子,让我们见了部长、校长和大牌教授,你讲个话、合个影、握个手,就离去各处拜码头混江湖,不合适嘛!”当时研究院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如此义气加持,夫复何求。很多次内部会议,我都会和同事分享这些学林史话:下雨天给别人撑伞,晴天才会有人同行。很多老一代学人身上都有此侠义精神者,总是让负重前行者勇敢,让为人抱薪者温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宿命,没有人可以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终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场的,会隐入历史的深处,化作熠熠生辉的星光,温暖每一颗仰视夜空的眼睛。而今,年龄渐长,故交零落矣:微斯人,吾谁与归?

令人欣慰的是,赵书虹教授来了,张朝枝教授、张进福教授、谢朝武教授、谢仲文教授,还有很多到场和没有到场的各地旅游院校75后、80后、85后新生代,带着旅游教育薪火相传的责任,带着眼中的光、心里的热,你们来了。

你们来到了一个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高校培育更多热爱生活、认同行业的专业人才。今天,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市场进一步下沉,消费更加活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人民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今天,旅游者广泛进入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引领旅游经济步入创新驱动、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今天,需要你们在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重归以教学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传统,全心全意地培育国家需要、行业认可的学生。无论我们对高校赋予多少功能,人才培养都是教育的第一功能、核心功能和基础功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抢着去业界,业界抢着来找待毕业的学生。希望因为你们,学生更加快乐并发自内心地热爱专业,愿意从事旅游工作。无论如何,他们会比你们,更比我们这代人有更多的自由,可能选择在图书馆里写论文、申基金、做教授,可能去业界选择一份心仪的工作,以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创造更多的快乐、以高效率的管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当然也可能离开旅游业,去其他任何领域从事他们愿意从事的工作。无论如何,他们都应当,也可以因为四年的专业学习,拥有了阳光而非抑郁的,开放而非内卷的,自由而非逼仄的人生。

你们来到了一个文化和旅游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程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旅游学者系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旅游实践做好核心课程的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长期以来,旅游业被视为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旅游学科建设更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研究范式,学术资源的投入——产出评价也多以高被引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为导向。在入境旅游时期和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强调经济属性和市场化有助于吸纳资源和要素、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的战略摆位。现在看来,旅游业也有事业属性,特别是在提升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产业发展和学术成果积淀,我国旅游理论和实践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引进、借鉴和吸收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新时代的旅游学科建设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篇大文章,稳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体系建设。相对于传统的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建设、思想形成和学术声誉的积淀,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惟有经过艰辛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并身体力行之,课程思政才可能入脑入心,并化作旅游人才成长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能。

你们来到了一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科技、文化、生产、生活、资讯和社会交往,每天都是新世界模样。从前慢,读书、写作、教书、育人都很慢,一生只够在某个小小的领域取得边际的进展。事实上,不是我们想慢,而是不具有快速获得知识和自由选择的条件啊。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不是为了后人重复前人的经历。着实羡慕今天的你们啊,每一天、每一时、每一秒都可以有如此丰富的信息,这般多元的方向,可以自由地选择。愈是如此,愈发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否则东边日出则东向,西边落雪又西行,这可怎么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作为诗歌,倒是极美的意境,但是语者、论者和学者,非发愿明晰的方向并长期坚持不可。在学术的舞台上,无论谁离场和登台,只要有理想、责任、坚守的光芒照耀,我们就一直都在。

在将来的将来,你们也会离场的。希望那时的你们别忘了回首,看一看曾经蓬头垢面却又洁净如水的我们,说一说你们奋斗的历程和看到的未来。

作者 | 戴斌

责编 | 薛诗怡

核稿 | 杨丽琼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