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 绿色旅游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
    2022-08-05 21:03:39     字号:[    ]

8月5日下午,戴斌院长在兴安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第十四期专题讲座授课,发表了题为“绿色旅游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讲话,全文如下:

    一、绿色旅游的时代背景和国家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成为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跨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这些年,“美丽中国”和“中国梦”已经成为国家旅游发展的全新动能,也是国际旅游推广的主体形象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优化了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国土空间格局,奠定了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未来走向。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约25%来自中国,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国土面积的23.04%。近年来,我国启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植物种数保护率将分别达到75%和80%。我国还编制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生物多样性和典型景观分布特征,遴选出50个左右的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0%。[1]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处处是风景,时时可休闲,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
  
[1] 寇江泽等,《2022年,我国将新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载《人民日报》2022年5月23日,第15版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基本判断并没有因疫情而改变。经此一疫,旅游业回不到过去了,回不到“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传统模式了。既然回不到过去,那么未来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走向未来呢?批判旧模式易,建设新模式难啊!从暑期旅游市场恢复和政策取向来看,很多中西部旅游目的地走的还是资源依托、扩大投资、景区建设、造势推广的传统模式,世界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还没有完全破题。旅游投资机构、旅游集团和各类旅游运营商尽管认可“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战略研判,但是对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还缺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距离建设世界级旅游集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消费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约束和引导,搞不好会影响居民对游客的态度,进而形成对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压力。如何让游客在旅程中领略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倡导洁白朴素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大众旅游的人民性、智慧旅游的现代化、绿色旅游的未来感是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来,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更加紧密。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超过60亿人次、入境旅游市场1.4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万亿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双双超过了10%。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的战略摆位和发展积极性的持续提升,旅游发展空间持续拓展,旅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游发展理念、旅游发展方式和游客消费行为还存在一些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完全兼容的问题,比如不文明旅游与不合理低价并存、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驱动上马的旅游项目,导致闲置和低效资产增加、产业和市场脱节的中长期风险累积,等等。破解上述难题和困境,需要生态文明思想的统领,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绿色旅游发展体系。

    绿色旅游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与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文明旅游共同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思考绿色旅游的发展趋势,统筹推进绿色旅游的理论建设、学术研究和政策设计,系统总结绿色旅游的地方实践和产业创新,对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旅游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绿色旅游的理论内涵与导入路径

    生态文明理论是绿色旅游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发展绿色旅游的根本指导和价值取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旅游业要创汇,要发展入境旅游,要政府主导,要适度超前。1999年“国庆黄金周”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以国民消费为主,内需拉动的新阶段,要促进消费、扩大就业、发展大众旅游,要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8年以来,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要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史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回应“旅游发展为什么”“旅游发展依靠什么”和“旅游发展重点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也一直在指导地方和业界正确处理旅游需求与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产业创新、游客与居民、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值此大众旅游全面发展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更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体验和品质生活是绿色旅游的发展导向。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绿色旅游产品创新的环境基础和要素支撑。无论是绿色旅游项目和还是绿色旅游线路,特别是那些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森林浴、温泉浴、草原游、观鸟、观星、潜水、滑雪、登山、徒步等生态旅游产品,都需要生态环境的加持。今天,人们外出旅游不再是简单的“我来了,我看了”,而是追求美丽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受益于需求拉动、要素创新和动能集聚,承载绿色发展理念的旅游新业态开始从概念导入走向商业实践,自驾游、森林游、草原游、山地游、研学游、定制游、轻奢游、户外露营均已完成了业态培育和项目导入,并成为旅游经济新亮点。大众旅游与小众体验、社群经济与玩家入场、数字化与网络直播,正在加速绿色旅游的产品化进程。事实上,只有完成产品化并为游客所接受和购买,绿色旅游才会步入不可逆的发展进程,并成为当代旅游的主流价值观。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是绿色旅游的重点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以旅游发展之名,行房地产项目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之实,导致一些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频频出现烂尾工程、闲置项目和低效资产。究其原因,有发展理念和政绩观的问题,也有需求侧管理不足和供给侧改革不到位的原因。很多项目从无中生有到无疾而终,中间只隔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旅游的距离。旅游经济的运行是以游客的到访为前提的,游客带来了消费增量,叠加到当地的消费之上,进而拉动投资和市场创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是理解旅游的一把钥匙,现在是重新找回这把钥匙的时候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但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有一个先市场推广,再商业开发;先存量资源利用,再增量投资;先基础设施建设,再产业链完善和商业生态发育的客观规律。现实呢?在早出形象、快出政绩的心理作用下,地方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片面强调传统的资源优势和投资拉动,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找专家开个头脑风暴会,策划几个“唯一”“第一”,就开始上项目了。结果没有游客来,企业不愿意再投资,怎么办?政府就直接投资或者用公共资源融资,继续大宣传、大开发和大项目,旅游业终是落入无序开发的陷阱不能自拔。是全面反思和系统总结资源驱动型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的时候了,更是全面理解和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时候了。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冬奥遗产、冰雪、避暑、康养等专项规划,都将绿色、生态、可持续作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付诸实践。
           
    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和智慧旅游的现代化是绿色旅游的现实保障。游客是绿色旅游从理论建设到产业实践的关键,没有游客的认可和行动,绿色旅游只会是美好的理念。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让人们消费,更不是限制游客的合理消费,相反,当且仅当更多国土空间、美丽风景和品质生活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所共享,绿色旅游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并化作旅游活动的指南。大众旅游的消费需求是多样性和品质化并存的市场,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目的地既要与环境保护和生态领域的专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机构合作,引导大众旅游者参与绿色旅游、慈善旅游和负责任的旅游,也要与一些有文化调性、面向小众市场、有市场推广能力的商业机构合作,通过旅行指南、创新产品和主题活动凸显绿色旅游目的地形象。要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生态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促进所在城市、所在地区的共同富裕。一些很好的理念之所以落不了地,是没有与其相匹配的产品落地。没有产品,游客就没有触感,市场主体没有获得感,理念终究坚持不下去的。  

    产业政策和地方经验是绿色旅游的推广动能。今年四月,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争取到2035年实现率先建成美丽中国福建示范区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全域生态绿色发展布局,全方位提升18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区),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小镇。建设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三大生态旅游带,多渠道增加旅游、文化、康养等生活性服务有效供给。建设一批最美城乡绿道、福道、亲水栈道、森林游步道,着力培育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一批集健身、休闲、赏景等功能于一体社区公园、“串珠公园”“口袋公园”,营造自然生态、地域人文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主客共享的城乡美好生活新空间。

    三、绿色旅游的发展方略与实践要点
    
    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钥匙,没有游客认同为核心的广泛共识,绿色旅游终将事倍功半。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的观念有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取决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教育。游客是出游的居民,居民是归来的游客。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绿色生活的居民,也就没有绿色出行的游客,绿色教育和绿色共识应当也必须发挥政府的力量,从社会统筹抓起。如何以法律和行政的力量守住文明旅游的底线,以教育和宣传的手段改造“占有越多,幸福越多”的消费传统理念,如何用好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影响国民大众的旅游偏好,是小康旅游时代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在目的地选择、交通出行、观光、浏览、休闲、度假、会议,以及餐饮、住宿、购物等生活体验和旅游消费链条的各环节各要素,全面导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广大游客的自然选择,通过游客的绿色消费倒逼市场主体的绿色生产和旅游目地绿色开发。
     
    旅游是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没有企事业单位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绿色旅游可能只会停留在理念层面和倡导阶段。绿色旅游要引导市场主体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新发展动能,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要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品和技术标准、正面和负面清单,让旅行服务商、旅游住宿机构、餐饮和零售企业知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新基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研发水平,也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与示范推广。旅游景区度假区普及新能源交通工具、集装箱旅馆、拼装式可拆卸季节性度假屋、集采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太阳能夜间照明设备等旅游新装备,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沉浸式演出等旅游新场景,都是发展绿色旅游必不可少的技术迭代和要素更新。
    
    发展绿色旅游还要有效引导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产品创新上牢牢守住生态文明的底线,坚定不移地走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生态原教旨主义和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两种极端倾向。不能一说绿色旅游就什么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最好把整个阿尔山,甚至兴安盟全境都纳入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对于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如此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理论上不成立,现实中不可行。也不能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和资本的意志,搞涸泽而渔那一套。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文件,本应是政府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旅游者的分享权利、世居者的发展权利、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市场权利、社会组织特别是环境和文化保护组织的社会权利,进行顶层设计、资源普查、基础建设和产品开发的行政权力,很多地方却以“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去做”的理由,将这些行政权力以业务外包的名义让渡给规划机构甚至是商业和私营机构。

    各级政府要将绿色旅游纳入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和各类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体系。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域国土空间,无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公园,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文化公园,都不能排斥包括科普和研学在内的旅游利用。当然,任何意义上的旅游利用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积极探索“云直播”“云旅游”和核心区之外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部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也可以成为绿色旅游的政策支撑。阿尔山、兴安盟要做绿色旅游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总结绿色旅游促进生态文明转型的经验,巩固绿色旅游目的地的主体形象,扩大标杆示范引领效应和社会认同。
   
    绿色旅游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包括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合作,也包括发展理念的互鉴和发展成果的共享。借鉴世界可持续旅游、负责任的旅游、善行旅游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旅游目的地还需要建设酒店、民宿、餐饮、娱乐等接待设施,这些项目都会产生碳排放。发展绿色旅游,有必要推广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氢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户外太阳能电池和屋顶雨水收集技术、秸杆和木屑等生物质建材,以及被动房[2]等绿色建筑。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德国海德堡利用废弃货运站开发的列车新城被列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最佳实践范例。作为全球最大的被动房建筑群之一,因其先进的节能效果和较高的生活质量而成为海德保的城市新名片。根据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的2021年数据,在2019年年度全球十大LEED市场排名中,巴西认证的绿色环保建筑数量位居全球第五位。2021年,意大利西西里大区与爱彼迎(Airbnb)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基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并参与西西里岛的“壹元住房”活动,收购当地废弃房屋,翻建成保留地方建筑特色的现代化住宅,优惠提供给长期度假的游客。[3]日本建筑师畏研吾先生的《负建筑》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让建筑成为生态理念的载体,在功能与艺术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对发展绿色旅游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2] 根据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的定义,被动房是指“仅通过新风系统的后冷却或热补偿来实现热舒适的建筑”。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给整个建筑物“穿衣戴帽”,提高建筑保温隔热的性能和气密性,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晒采光等被动热源,有效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李强,《被动房,节能环保受关注》,载《人民日报》2022年5月23日第17版。

[3] 文化和旅游部驻罗马旅游办事处,《意大利推出可持续旅游发展新范式》。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编辑,《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通讯》2022年第4期。

    新西兰通过建立生态台账,开展精细布局,多举措保障生态恢复计划,对包括旅游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4]新西兰生态恢复的范围已经从最初的大型国家公园、森林、离岸岛屿等相对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转向人类活动较多的城镇周边和乡村地区的湿地、森林、沙地和地热资源,制定了将原生物种覆盖率提升到10%以上的目标,并通过《阿科尔山脉遗产地区法案》《沟壑修复计划》《湿地和野生:灌木和溪流恢复计划》等地方法规和行动计划加以落实。这些生态休复计划推动了保护区成为生物和生态学科的全球性研究与实践基地,强化了民众环保意识,形成了一批环保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价值变现。

[4]郭磊、相文昊,《新西兰生态恢复收获多重溢出价值》,新华社《内部参考》2022年第47期。

    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引入国际绿色旅游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的同时,对外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旅游故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下,为世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四、兴安盟建设绿色旅游目的地的工作建议
   
    1、创新部区合作机制,理论先行、政策引领、共商共建,高位推进兴安盟绿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参照部省《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请文化和旅游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建兴安盟(阿尔山)绿色旅游示范区,成为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之后,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思想策源地和实践样板地。以此为契机,汇聚国家、自治区和兴安盟的政策资源和行政力量,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主客共享、面向未来的绿色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2、以乌兰浩特为中心,阿尔山为龙头,科右中旗、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三旗一县为支撑,以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为重点,优化提升兴安盟绿色旅游国土空间新格局。按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将启动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5A级旅游景区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乌兰浩特和阿尔山市要分别进入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建设名单,阿尔山海圣泉度假区则力争进入国家旅游度假区序列。统筹规划科尔沁国家自然保护区、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代钦塔拉五角枫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为目标的国家公园。在科学规划、法制建设和组织完善的基础上,探索将核心保护之外的区域作为绿色旅游的空间载体。
   
    3、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聚焦冰雪旅游、避暑旅游两大目标市场,研发推广森林、草原、山地、观星、康养、研学、自驾、红色等旅游产品新谱系。2022年的中国旅游日内蒙古自治区分会场设在阿尔山,从盟文旅局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文案来看,“如果不能远走高飞,来兴安盟看看山山水水”,重点还是资源而非产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旅游权利广泛普及、旅游经验极大丰富的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个性化和多样性是成为主要特征。当代游客对目的地期待既包括山山水水构成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绵长的历史人文,也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所构成的美好生活。全盟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5-6个月,夏季为两个月,冬季5-6个月,西北部林区则长达7个月。  兴安盟河流湖泊众多,与森林、草原、山地构成了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的本底资源,绰尔河、归流河、哈拉河,图牧吉泡子、哈达泡子、达尔滨湖,特别是阿尔山48座矿泉群集合了冷泉、温泉、热泉和高热泉的混体,水质优良,医疗效果及价值极高,自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今已有170年的开发利用的历史,完全应当也可以成为阿尔山和兴安盟旅游的金字招牌。

    4、招商引智、科技兴旅、产业强旅,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旅游市场主体和创新引领力的旅游产业生态体系。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看,兴安盟旅游业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发展阶段,要走向市场导向型和要素驱动型现代旅游业发展阶段,必须强化市场主体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超前推进覆盖农工商文旅“数字兴安”战略,实现特色资源和特有产品的种植、加工、交易、质控和物流配套的全链条增值。兴安盟野生药用植物丰富,五岔沟至阿尔山地区还有松口磨、榛磨、黄磨等珍稀菌类植物,更有野生经济动物140多种。遗憾的是,如此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实现产品化,一方面人均消费上不去,另一方面游客又在持币待购。如何打破“资源诅咒”,以产品开发促旅游购物?已经成为兴安盟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要本着“游客购买的任何产品都是旅游购物,旅游购物重在原产地、重在品牌、重在体验”的原则,请农业、林草、工信、商务、文化和旅游部门在资源普查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引导本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推出一批“兴安礼物”。在品牌培育的早期,可以借鉴香港“红帆船”模式,通过政府背书为特色商家增信。要尽快组建本地旅游投资集团,以市场机制和专业能力对接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为代表的盟内外投资机构和旅游运营商。
     
     衷心祝愿兴安盟旅游明天更美好!让我们一起,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