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 旅游智库,建什么与如何建?—《旅游科学》2022年会开幕演讲
    2022-07-09 12:13:06     字号:[    ]

​​2022年7月9日,我院戴斌院长应邀出席《旅游科学》2022年会,并发表题为《旅游智库,建什么

与如何建?》开幕演讲,全文如下:

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明确旅游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义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做出了重要批示,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明确了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即总体目标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根本任务是服务决策、建设的关键是适度超前、重要的前提是要健全决策路径、发展的方向是高质量。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明确提出要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科技智库要从科技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科技规律的角度出发,前瞻性地思考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科技智库要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见,在国家宏观决策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智库的建设方向、建设方法和研究重点的论述,对于包括旅游领域在内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是首份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顶层设计文件,标志着建设新型智库、健全决策程序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决议文件强化了特色新型智库的制度建设,为国家高端智库、特色新型智库和专业智库提供了时代所赋予的广阔舞台。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将智库交往与政府交往、议会交往、政党交往相并列,进一步将智库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外交的层面。以此为标志,智库建设成为我国国际交流合作的第二轨道。自那时起,国家重点智库就通过参与国际论坛,双边和多边的学术活动以及主动策划会议、创设论坛、对话机制、交流平台等方式,在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化治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传播中国声音。

鉴于智库理论和智库实践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2014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个文件标志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走向了全面系统设计、整体协同推进、高端试点先行的新阶段。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由此开始,建设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智库机构进入系统推进的建设进程,标志着服务于不同层级、面向不同领域、多元化、多样性的智库建设的新阶段到来了。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开始将智库建设正式纳入到了议事日程,并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序推进。在给任务、提要求、建平台、提供资源和资金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举措。各地区、各部门有序推进的专项智库建设,开始成为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明确了首批25家试点单位,其中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有10家。高端智库、各部委的专业智库和地方党委政府所属的决策咨询机构,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干力量。

在肯定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中央也进一步明确了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一是智库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智库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还没有普遍性的共识。二是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在国际话语权特别是议题设置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三是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对宏观决策和战略决策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尤其是在事关全局、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的动议、研究、策略和方案推进过程中,智库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待于加强。四是智库参与决策咨询还缺乏制度性的安排,无论是在中央层面、地方层面,智库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来参与政府的决策,客观地讲还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五是智库建设还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急需创新,智库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影响包括旅游在内的高端智库和专业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是旅游智库建设应有的政治站位,更是抓好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如何使旅游领域的专业智库成为政策需求的发现者、政策设计的参与者、政策落实的推进者和政策评估的实施者,进而成为旅游交流和国际合作第二轨道的重要力量,是所有关心、支持和推进旅游智库建设的政府领导、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现实课题。

​二、践行新时代旅游智库建设三原则,政治信任、业务依靠和有效沟通

政治信任原则。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党组的主要和分管领导同志,要把旅游领域的专业智库建设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健全决策机制,提高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争取编办的支持,组建专门的旅游研究机构,通过“三定”规定和工作专班机制,将其纳入全局性的科学决策体系,定期征求旅游智库的意见和建议。之所以将政治信任原则放在首位,是因为智库在资政建言、参与决策甚至推进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意识形态和保密纪律的要求,也会涉及到领导集体、业务部门和专业机构之间的关系定位问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张载的“横渠四句”,还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是人身依附,还是独立力量?都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论述,并结合旅游行业、条线隶属和所在地区进行系统思考。政治信任原则在智库实践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分寸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旅游决策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班子成员,要将“听”和“听从”区别开来,重大决策要听取专业智库的意见,但不一定会按照专业智库的意见办。对旅游智库来说,要区别科学求真和政治求善的关系,“说得对”是专业智库的份内之责,但是“说了算”不应是专业智库所追求的。对于核心的专业智库来说尤其如此,一定要坚持党管智库、党管干部的党管人才。专业智库的领导班子、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既要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不断增强机构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要把握好业务边界,不能谋求那些不该有的权力,时刻要有党管智库和底线要求和意识形态的红线思维。只有政治信任到位了,实践过程中的度把握好了,智库领导者和专业群体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交互关系。

业务依靠原则。为支持旅游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多给任务,机关司局科室也会通过项目委托和工作任务推进智库建设。对于旅游智库来说,有为才能有位,要想别人尊重和依靠,就要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公共政策的专业领域有所作为。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呢?来自于对旅游领域中重大战略问题的持续关注,来自于对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跟踪研究,来自于对国际视域、政治高度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旅游智库要对旅游系统和旅游行业的各级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企业家、专业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游客需求、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消费行为有深入的洞察,以及理性而前瞻的思考。旅游智库的领导者和专业研究团队要熟悉旅行商、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旅游零售、旅游交通和餐饮等业态的演化规律和阶段特征,要熟悉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基层管理者,像熟悉自己掌心的纹路一样熟悉旅游人的所思所言所行。智库研究人员如果不和他们交朋友,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诉求,那么研提的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就要失之于空泛而沦为清谈。欲达到这一状态,非长期的实践参与、数据累积和理论探索不可。旅游智库一定要有自己的基干力量,那种只想着搭平台,有委托项目了就去找一些兼职的研究人员来做,终不是长久之计,更不可能有专业积累和机构声誉。旅游智库还要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核心数据,否则就很容易成了人云亦云、传声筒、抖机灵,看上去热热闹闹,十年二十年下来却什么也留不下。

有效沟通。任何领域、任何层次的公共政策研究都离不开人与人、机构与系统、行业与社会的沟通,包括正式的沟通,也包括非正式的沟通。旅游智库不是高校和一般的科研机构,科研产出不是写书发论文为了学术圈子的认可,实在没有认可,就自我欣赏,藏诸深山传诸后世好了。特色新型智库做的是政策研究和理论建设,是为健全决策机制服务的,追求旅游业软实力的提升。如果党委和政府不关注,旅游部门不需要、不了解、不认可,再好的政策设计又有什么用呢?这里所说的认可包括党委和政府、旅游部门和相关机构对于智库研究成果的认可,也包括对于智库领导人和研究团队的认可。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国际智库机构与政商各界的游说和公关技巧,还要学习和借鉴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和士大夫的沟通方法。《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空的话都可以读一些,那里面有人情事故,也有政治智慧。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包括朱庆馀的行卷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都是既有立场也有沟通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建设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过程中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相向而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是西方国家服务于政党政治的公关机构,决不能搞政府游说和有偿服务那一套,而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服务于旅游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只要政治立场坚定了,专业理论扎实了,沟通能力的提升就是时间的函数。需要说明的是,旅游智库的对外沟通方式包括正式的论坛演讲、会议发言、媒体采访、报告发布,也包括专题报告和专项数据的报送,还包括非公开和非正式的微信、电话、茶叙、调研和差旅中的互动。对于智库成果的推广来说,这些沟通方式是同等重要的,后者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知易行难,上述三原则说清楚不容易,做好更难。很多时候,既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既需要敏感性,也需要钝感力;既需要坚持立场,也需要灵活表达。无论多难,旅游智库都要努力实现与旅游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政治上相互信任、业务上相互依靠、沟通上畅通高效三大目标,否则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名存实亡。

三、公共政策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五要点,从需求发现到绩效评估

发现政策需求。可以借助资深研究人员和领军人才的经验,也可以通过行业访谈、案例研究、专题研究去发现政策的需求。我们强调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和专业研判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实感。游客对目的地和旅游服务满意不满意?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多了,还是少了?政策获得感高了,还是低了?旅游业有没有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都要有实地调查,还要有学理逻辑和数据支撑。研究人员一定要与企业家和基层从业者多交流,经常交换意见,他们在市场一线,对产业发展无论是在投资、运营和品牌培育方面都比官员和学者更敏感。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和一线的同志,对于政策需求的把握也是很敏感的,要善于在直接沟通和交流中捕捉信息并提炼出政策需求。事实上,发现政策需求继而满足政策需求的能力,才是旅游智库生存的基础和成长的关键,否则就会成为政策研究的“代工者”“广告商”,最终失去其应有的专业尊严和机构价值。

传递政策建议。发现政策需求并形成报告后,可以通过专题报告、领导参阅件、内部会议、座谈发言等形式进行有效沟通,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媒体采访、公开论坛发布研究成果,从而获得决策机关和领导机构的政策设计指令。一旦获得政策设计的指令,就要研提出具体的政策要点。政策要点须开门见山——方向、依据和措施,一定不要绕,而是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把观点说清楚。政策建议不能够只是定性分析,还应该有定量研究和案例佐证,必要时还得进行政策仿真和压力测试,最终形成可供决策的政策选项。政策建议要有适当的载体和传递渠道,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方式。

参与政策设计。这不是旅游智库的法定职责,考虑到国情和旅情,政策建议者多数时候也会成为政策设计的参与者。参与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文件相关的专题调研和封闭起草工作,以及决策的论证、意见征集和文本完善等具体工作,甚至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的准备工作。有些政策还会以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提出,旅游智库也会以机构背书、专家派出、会议评审等形式,参与到一些具体的行政工作中。

推动政策落实。这也不是旅游智库的法定职责,多数情况下是配合者,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宣传工作。方式包括专家解读、接受采访、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来答疑解惑,以及受党委和政府、旅游部门的委派,将公共政策、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的起草背景、主要精神传递给政策的执行者、影响对象和社会公众。在一个开放发展的环境中,旅游智库还要有意识地做好对外对港澳台的专题交流工作,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旅游故事。

参与政策评估。这是未来一个时期需要旅游智库有所作为,也需要开拓创新的发展空间。很多时候,发布某项政策只是特定时期旅游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贯彻落实一定时期以后,政策是不是有效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没有空转?心里不能没有底。从国际经验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而言,政策评估将会成为旅游领域的重点工作。政策制定出来以后,执行多是行政部门的事情,是商会、协会的事情,我们更多是要做一个观察者、跟踪的研究者,总之要找到自己的正确站位。对于智库而言,要学会抓两头、促中间,或者叫做首尾主动、过程被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政策需求发现、政策评估这两端,旅游智库要更主动一些,这也是最应该发挥而且必须发挥好智库作用的两个环节。

旅游智库只有把旅游发展为什么、依靠谁和做什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想清楚了,才会将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大厦建立在花岗岩地基上,而不是建在沙滩上。这个花岗岩地基是什么?是中央对特色新型智库的顶层设计,是国家对旅游业的战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对旅游的新期盼,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旅游智库的理论建设、数据积累和核心团队。这是旅游智库建设的立身之本和专业尊严之所在,不可不坚持之,不可不完善之。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