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智库和战略学者必须重视学术平台建设——在纪念建党94周年暨学术平台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5-07-15 10:36:55     字号:[    ]
    同志们,
    从2009年开始,院里每年都要提出一个事关研究院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并且在年中工作会议期间集中研讨。每次都是我先讲,大家再讨论。今年本想换个顺序,大家先聊,我再总结。征求几位同志的意见,还是希望循旧例为宜。只好就“学术平台”这个主题聊会儿天吧,先抛块“砖”吧。
    一、学术平台的“为何”与“如何”
    学术平台者,学者安身立命之所也,可大可小。往小了说,教员所教授的一门课,研究人员所研究的某一个领域,学科带头人所引领的一个方向,都可以做成平台。往大了说,类似于研究院这样的实体智库,外设研究机构和旅游智库联盟,也可以视为学术平台。事实上,最大的平台是国家,是产业,是我们身处的时代。
    关于时代、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我看首先还是“时势造英雄”,没有大众旅游时代的国民消费主体,没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的市场主体,没有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宏观调控、微观监管和国际合作需求,研究院这个平台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基础都不会存在,更谈不上每个人的发展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大国旅游的变革与发展,是学术机构和学术共同体成长最大的平台。不用说远了,就是倒退三十年、二十年,在创汇导向、入境为主、团队观光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时代,市场是封闭的,产业边界是清晰的,政府和产业对学术界基本上没有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的要求。引进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模式,在大学里教教书,为旅游局写写折子,就足以让学者安身立命。再往后二十年、三十年,随着两个“中国梦”的实现,大众旅游势必会走过中高级阶段,更加融入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到那个时候,旅游的学术分工一定会更加精细,也许我们就会像今天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学者那样,主要任务就是对细分、再细分的旅游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局限在学术共同体的范畴内言说和传承。恰恰这么一个开放、变革和不稳定的时代,为包括研究院在内的当代旅游学者搭建了最大的学术平台,并给了我们最为稀缺的宏观理论建构的机会。相对于个体的才情与努力,时代确是最大的平台与机会,要不怎么说“形势比人强”呢?
    第二句话是毛主席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所谓人民,我看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消费市场上千千万万的国民大众,扩大的规模、变化的需求,以及与时俱进的产业实践总是不断提出全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则是理论创新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二是学术共同体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是他们在传播我们的思想,修订我们的理论,并不断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三是各位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和博士后,平台是为你们建的,也是你们一点儿一点儿建起来的。曾经就相关话题与主管领导交换意见,他这样说到:无论组织如何肯定你的价值,都必须明白,在13亿多人中找一位院长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不见得就带不好这个院。当然了,可能没有你带得精彩罢了。我想,他可能还有后面的意思没有说出来:也可能是另一番精彩。之所以今天和同志们转述这句话,是希望同志们对平台、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有更深的了解。
    强调时代的机遇和群体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个体责任的要求。相反,在外部条件既定的前提下,组织也注重发挥个体在平台建设和特定时期机构发展中的重要性。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萧何为什么要月下追韩信?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将如云,为什么毛主席专门点赞“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在唐诗星空的众多“大V”中,为什么只有李白担得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得一人,得天下”。很多时候,历史把某个人推到一定的位置上,居于舞台的中心,不是让你享受光环的荣耀,而是让你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如果忘记了什么叫“虽千万人,吾往矣”,忘记了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遇到事情就想着推给组织、体制和平台,甚至为了让众人说你好而搞“明哲保身”那一套,就是著作等身又如何?正是看到了核心人物和战略学者的关键作用,也看到了个体意义上的自然生命和学术生命都是有周期的,我们才更加重视平台建设。否则的话,一旦核心人物有个三长两短,事业发展的战略进程就可能陡然陷入低谷。无论外界和别人给我们多大的赞誉,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平台的支撑和团队的努力,没有道统和学统的薪火相传,只是靠三两个“能人”的高瞻远瞩和辛勤努力,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在组织初创时期,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待遇吸引人,只能靠理想把优秀人才聚集起来。等到机构相对成型,等到创业青年变成了“大叔”,我们清楚地知道,要想持续吸引更多的跟随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现实的待遇,规范的纪律,以及个人发展的平台。办教育时,我们常引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而大师之谓也”以自勉。可是随着事业的发展,自然就需要更多的大师。不可能都从外面请,多数时候还需要盖大楼,搭大大小小的舞台,把自己的中师、小师们慢慢地培养成大师。研究院现在到了系统地总结经验,稳步提升盖楼搭台水平的时候。
    二、建院以来的学术平台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平台可以培养优秀的学者,而战略性学者或者是真正的学术领袖则能够把平台的作用放大到极致,甚至是开创全新的平台的。我很喜欢看京剧,也曾经组织同志们去看过两场,不知大家看出了什么?正如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所言:京戏全在情境二字。因为情境,两三个龙套穿梭,便是千军万马。因为情境,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艺术家分花拂柳,穿山越岭,攻城略地,活生生演尽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生一世的悲欢离合。没有这空空的台面,没有翘首以待的座儿,你就是再努力,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角儿。可是呢?同样是站在这台上,有的人站了一辈子还是龙套——当然,龙套也有龙套的价值,就象“野百合也有春天”,有的人站着站着就成了让这个舞台熠熠生辉的角儿。说到底,前者是把唱戏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后者是把生命、生活和工作都视为戏的一部分,说到底是因为他/她生来就是为座儿活着的。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说的就是这类人。
    说实话,研究院这个舞台,确是不能够保证把每个同志都培养成角儿。从历史经验来看,角儿也好,为学科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战略性学者也罢,往往并不是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哪个“Big man”给你钦定的,而是磨炼、坚持加上可遇不求的天赋和机遇成长起来,也是竞争的结果。你得真心诚意地为座儿唱戏,也有能力为座儿奉上最精美的艺术作品,座儿才会把你捧成角儿。导师可以给你基本的学术训练,组织可以给你一个发声的平台,领导可以给你一个方向,但是这个“情”和“境”却只能靠自己去积淀和开悟。这个世界上断没有一边享受着平常的生活,一边踏上成功的道路。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1+8+X的标志成果体系是2009年夏天的乐亭会议上就定下的调子,当时是作为研究院学科建设的一部分部署下去的,也有为年轻人搭台子的意思在里面。包括后来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奖励的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项目,也包括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都是在为大家搭学术平台,建成长空间的啊。回过头来看,绝大多数同志是用好了这些平台的。比如何琼峰同志,现在游客满意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已经俨然一线学者的感觉;比如宏浩同志、彦锋、慧林诸同志,也分别在旅游住宿、旅行服务、目的地知名度等领域渐与大家相比肩;比如仲广、子千、晓龙、依依和晓云等同志,不仅仅在各自的领域中把学问做出来了,还成了给团队搭台子的学术带头人。这说明过去七年我们的平台战略是有成效的。
    实验室这个平台是我们五、六年前就开始琢磨的。起因是主管领导的一句话:怎么能够看出来研究院是权威的智库呢,总不能在每个同志脑门上刻上“博士”两个字吧?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开始想啊,得建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起初就叫旅游经济与政策仿真实验室这个名字。很快院里就做了决定,从各所有限的研究人员抽调晓云、仪亮、陈旭三位同志,后来就招聘了慧慧同志,加上后来的两位博士后,打了括号“筹”,算是把组织的架子搭了起来。从发改委申请了第一期800万元的建设资金,从局里要了二楼裙楼的200来平米的场地,有人有枪有根据地,就可以干起来了嘛!接下来,与同志们一起开发CGE、TSA和I-O三大旅游经济计量模型,点点滴滴地积累数据。要知道,文科实验室最费功夫,也最有价值的不是电脑和大屏幕,而是数据、模型、方法和团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啊!感谢同志们的认同与付出,没几年,我们就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的牌子,并在成都、杭州、北京等地实现了技术输出,还取得四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去年又结合“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项目获得了第二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尤利西斯奖。回来头来看,如果我们不是及早启动了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的新平台可能就不会顺利地落到研究院,甚至博士后工作站的独立招收资格也可能会推迟一些日子。
    同样可以载入研究院发展史册的博士后工作站平台则是建院伊始就同步考虑的项目,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此过程中,科研部特别是少颜同志付出艰辛的努力,真是边学边建边有成效啊!在全国博管站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还是很快就获得了批准,特别是设站半年后就获得了独立招收资格。现在共招收了两批12名进站人员,都是全职在院工作的,在编制既定的现状下为研究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有了这些“后”们,今年又实现了博士后基金零的突破,我们的“学术高地”才更有底气。有博士后,就要有博士后合作导师,这有助于青年学者,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加速成长。你自己做学问是一回事,带着别人一起成长是另一回事。没有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带团队的经验,哪怕你有了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也很难成为战略性学者。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的学术推广平台。筹建研究院的时候,我们提出在行政序列中设置专门的学术推广部并获得了批准。可是这个机构是推广什么,如何推广,并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可以复制,还得在探索中建设和完善。现在,从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外宣子平台,《研究院简讯》、《半月动态》以及内参、快报、要报等内部沟通子平台,旅游科学年会、产业发展论坛和城市旅游战略研究会等会议平台,季度学术成果发布会、媒体专访和不定期的年度报告发布等专题平台,还有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相关机构的战略合作平台,已是卓然成型喽。现在研究院发布的成果和消息,仅仅是自有平台的阅读数可能与旅游报不相上下了吧。很多境内外的涉旅机构和专业学者就是通过我们的官媒和采访了解研究院和专业学者的。有一天你们成了角儿,可别忘记了这个学术推广平台啊!
    当然,我们的党建、人事、财务和科研管理也有大大小小的组织和平台,同样为我们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支撑。在此一并感谢同志们这些年来的认同与付出!
    三、学术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
    随着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创新,国际国内旅游学术界特别是青年学者群体的成长,以及局党组对研究院提出的包括组建国家旅游数据中心的新要求,我们的平台建设开始面临着全新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怎么办?无非是深入骨血的危机感,加上日常工作中点滴务实的推进。
    在年初的全年工作部署会上,我即兴讲了四个全面适应,即全面适应中央建设新型智库,全面适应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全面适应国家旅游局党组部署的“515战略”,全面适应学术团队规模、结构和水平提升的需要。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内外环境的复杂,危机感确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经常自己夜不成寐。无论别人怎么肯定研究院已有的成就,我们自己一定要对发展阶段有清醒的认识。尽管有七年的建院史,可是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与其它部委有着数十年发展历史的研究机构相比,特别是国际国内的一流大学相比,研究院这个平台的确还很弱小,还处于初创阶段。我们可以总结出若干方面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比如编制数量、经费保障、学术成果、社会声誉和国家影响力,等等,其中最大的差距我看还是舞台不够大,平台不够高,还没有形成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机制。
    韩信点兵,固然多多益善,可是多也有多的难处啊!创建初期,五六个人,七八条枪还是很好办的,应对国家旅游局交办的任务,再做些横向项目,发些学术论文也就够同志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下去。慢慢地人多起来了,现在加上博士后,已是近50人的队伍,下半年还要有30个左右的旅游数据中心的编制要进人。须知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士和高级研究人员,如何让同志们有饱满的工作并能够看得见未来的成长空间?只能继续系统地推进学术平台等基础工程的建设,在学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机兼容现有的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化发展和学术成果建设等既定方针,加速推进“国际一流学术型专业智库”的发展进程。过去这些年的工作成果和学术成就,得变成一块块看得见,摸得着的砖头、钢筋和水泥,然后把它们砌到学术平台相应的地方去。如是坚持个几十年,回头再看,同志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喽。每一次战略部署,每一个项目,每一篇报告,甚至是每一次调研,都要有自觉的平台建构意识。决不能学狗熊掰棒子,辛辛苦苦地走了那么一大块玉米地,结果还是两手空空地出来了。
    知识分子从来就是自己的掘墓人,作为个体的学者可以追求学术生命的无限延展,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也依然会在历史的星空中留下自己的烙印,但是对于学术共同体平台的建设者而言,我们还要追求群体意义上的学术传承。对于机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而言,当且仅当机构离开了其创始人和哪怕最为卓越的领导者,也可以正常运转并能够再创辉煌的时候,我们的使命才算是最终完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人的理想和情怀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支撑机构运转和代际传承的学术平台。世界上有两类组织,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领导人如何变化,机构都是长盛不衰的,这就是大学和宗教团队。原因是多元的,而稳定的平台则是基础支撑之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人都会离开平台的,而依托这个平台的事业将会持续下去。希望同志们特别是被授予了高级学衔的同志们有这个境界,并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
    搭建平台需要发挥更多同志的力量,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位学术带头人和战略性学者的作用。经过七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已经成长起来了。在平常工作中,特别是在院内的项目汇报和专题研讨时,可能对同志们批评得多,要求得多,有时会不会感觉很是气馁啊?觉得怎么老是达不到院领导的要求呢?如同棋士总是与高段位的人下对手棋,尽管自己的棋感和棋力每天都在增长,往往自己并没有明显感觉得到。可是你出去到江湖放单几次,自信心就找到了:原来我已经远远超过同辈的平均水平啊!这就是平台的价值之所在,即一开始就让自己进入了高位势的平台反复历练,厚积薄发。现在是大家回报平台的时候了,具体要求就是在自觉认同研究院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带好团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学术方向和战略成长空间,为下一梯队的青年学者和博士后构建适合他们成长的新的学术平台。
    四、学术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在国家旅游局党组两次听取了我们的工作汇报以后,必须明确研究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的重点工作,就是国家旅游数据中心的平台建设。不管中编办和国家旅游局最终给我们增加多少编制,事实上都相当于重新组建一个机构平台。
    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什么?或者说这个平台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建设涉旅指标体系、确定统计与核算方法、测算旅游业直接和完全贡献率,并对未来做出预测的。为此,我们需要团结和带领学术共同体,抓紧推进中国特色的旅游统计理论建设。统计中心和实验室要做好专题谋划,国际研讨会、论文、专著、教材和专题报告,都要有目标、指标和进度安排,对我们这样的机构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经得起权威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检验。
    机构建设需要知行合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建构完成以后,接下来就是组织建设。从本部平台来说,新增30个左右的专业技术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分配到什么具体的岗位上去,如何培养和使用,与现有的研究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除了总统计师可以公开招聘外,其余人员的学历和学位资格不能放宽,主要从应届毕业博士和新出站的博士后中分批招聘,包括我们自己的出站博士,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留下来的。关键是省、市、县三级和企业统计体系的建设,过去没有经验,而且涉及到行政指挥和专业指导之间的关系,需要专题研究并尽快召开全国性的旅游统计工作会议。把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向系统内说清楚、讲明白,用思想和专业开创旅游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的全新格局。
    还要加快物理平台,特别是实验室的一期工程、旅游图书与情报中心项目和旅游信息监测网络项目的建设步伐,年底前要进行一次验收和展示。对于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核算三个子平台,以及统计数据库、灰色文献库、口述历史库三个专题数据库,也要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全面展开。从现在开始,数据中心要与实验室平台合并起来,统一推进建设进程。
    还有几个学术平台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博士后工作站。等第三批博士后进站后,将会有20名左右的全职在站人员,将成为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就二级学科而言,我们在全国博士后培养体系中也是可以显山露水的。从明年开始,博士后培养要成为研究院单设的一项工作议程。包括全国旅游科学年会要设旅游管理博士后专场论坛,独立举办全国性的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研讨会,牵头成立专业性的博士后组织平台。
    《中国旅游评论》。近期要调配博士后进入编辑部工作,配置相应的学术资源,在学术界形成连续出版物的概念。争取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中国旅游年鉴》多转载里面的学术论文,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再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成为独立的学术期刊,成为全国旅游学术共同体认同认可的期刊平台。将来还要按期出英文版、按年出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版本,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旅游学术界的权威刊物。
    外设研究机构。现在有14家分院和研究基地,还有20多家观察员单位在排队。还是要稳步扩大的,扩编的名单可以考虑与新组建的数据中心对接,要探索彼此之间稳定的工作机制。
    “欢迎中国”项目。下一步的主要诉求是,该项目应成为我院研究经费预算的重要保障、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国际旅游研究的数据库和信息源。国际所正在做的地方知名度的调查项目、国别研究和国际旅游组织研究的系列项目,同样要有平台化的建设要求。
    高端培训。中编办批复和国家旅游局党组批准研究院成立的文件中均有这项业务,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和业界也有这个需求,现在是正式启动这项工作的时候了。院长办公会议做过专门的部署并成立了专门的方案起草小组,但是进展不是很令人满意。请推广部门在张栋同志的领导下尽快拿出新的一稿,关键是要了解业界和地方的真实需求,要有学术自信,也要有市场思维。
    学术推广。全面启动“标志性学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推广与经费保障计划”两个议程。使之逐步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推广和国际交流的共享平台。着眼于消费主体、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和国际机构的现实需求,打通传统的学术研究、智库产品与需求主体的直接转化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家财政资金和国家旅游局专项资金的依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对甲方和乙方、主管部门和直属机构、学术研究和现实需求等所有对立统一体都是同样适用的。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