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数据与学术型智库建设——在纪念建党95周年暨“旅游数据建设年”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2016-07-18 13:59:35     字号:[    ]

同志们,
    经国家旅游局领导和机关党委批准,这次选择在蚂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年中会议,是支委会多次研商的结果,也是“两学一做”主题联学联做活动的专题会。一直以来,机关党委高度重视我院的党建工作,这次又专门委派副书记段国强同志亲临现场指导。蚂蜂窝是由陈罡先生等创业团队领导的一家数据驱动型的在线旅行服务企业,也是党的建设抓得有特色、有成效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我们是来学习的。下面我代表支委会和院行政班子就  “旅游大数据与学术型智库建设”谈几点意见。

    实践表明,数据驱动是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基本要求。一直在思考新型智库的“新”如何体现,想来想去还是从学术思想、政策和战略建议及其表达方式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队基于专业能力而形成的学术思想从哪里来?怎么去构建?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型国家战略及其宏观基础,离不开中央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色新型高端智库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对旅游产业实践的观察、思考和理论提炼。
  我们在研究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关系时,既要强调旅游对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时也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旅游业的支撑。从数据建设来讲,涉旅统计和大数据应用——包括面向基础研发的学术应用,也包括面向市场的商业应用,同样需要网络宽带、电信基站、物联网、统计工作的组织网络等基础工程建设。经过863、973等多项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我国数据应用的社会基础正在逐渐成型。好比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电力等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和地区“起飞”与发展的前提条件。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强调,“到2020年,我们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我们如果看不到党和国家在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和巨大成就,很可能就迷失方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是国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才把我们的创业创新、把我们的学术思考推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事实上,正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加速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包括已经实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与旅游数据中心和学术型智库建设密切相关。
    旅游产业实践离不开消费、市场和行政三大主体的互动。现在的消费主体是国民大众,是老百姓旅游休闲的日常消费,现在这个消费基础是越来越厚实的。每年3次的国民出游率,40多亿旅游人次,4万多亿的旅游消费,足以支撑“大众旅游时代”的论断。可是不能总是翻过来调过去地念叨这几个宏观数据啊,还得了解旅游休闲人群的地区、年龄和消费结构,得研究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出行方式、出游半径、组织形式和满意度评价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上个月吴普同志牵头的课题组和国家气象局的公共服务中心联合发布了避暑旅游报告,在综合建国以来多年的气象数据,各个地方的气温、气象、气候数据,以及研究院累积的游客满意度调查数据,得出了我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如果没有数据支撑,涉旅法律法规就可能失去调整的方向,还可能找不准微观管制的行为着力点。如果越来越多的同志,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都像玛蜂窝这样,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的能力,把互联网思维,把数据驱动型成长战略,扎扎实实地落在行业中间。现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出发前就借助智能通讯工具和互联网平台,广泛收集旅游相关信息,完成目的地选择和交通、住宿的消费决策。在旅行过程中的餐饮、娱乐、纪念品和小件商品购买等随机性和碎片化的决策,还有购后评价,对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依赖性也是很强的。在依赖数据进行旅行决策和购买评价的同时,消费行为本身又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政策设计和战略研究部门对此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擅于从纷繁复杂的旅游与旅行大数据中看出产业发展的未来。
    我们既要掌握大数据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收集市场、产业和政府管理方面以及国际比较方面的相关数据,更要有学术的洞见力,要学会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旅游与旅行大数据中预见产业的未来。否则,市场主体走在我们前面了,消费主体走在我们前面了,作为直接服务于政府旅游决策的战略研究部门,我们提出的方案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前大众旅游时代,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我们就会辜负党和国家,辜负国家旅游局党组交给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和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这两个大牌子。
    如果说大众旅游时代是我们把握消费主体的大框架的话,那么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则是打开市场主体大门的主钥匙。在资本、技术和知识在产业演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变得更加迂回,市场主体与目的地整体的商业环境,以及其它领域和部门的前后向关联更加复杂。这是好事,生产和流通的过程越复杂,意味着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过迂回生产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对于当今旅游业而言,传统的生产方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果要做出正确决策,就必须要求包括数据在内的信息完备性相应地提高。比如投资,宏观到国家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微观到途牛这样的在线旅游企业对旅游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如果没有模型、数据和专业团队,还是像过去那样靠拍脑袋,恐怕是不行的了。我们今天的联学联做的对象蚂蜂窝,从其创业和成长的历程看,无论是早期的UGC(用户产生内容)、PGC(旅游专家/旅游达人产生内容),还是现在的致力于休闲旅游领域自由行第一品牌的战略展开,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创业团队的艰辛打拼。事实上,无论是携程、同程、途牛、景域等在线旅行商,中青旅、广之旅、春秋、凯撒等传统旅行社,还是迪士尼、港中旅、海航、锦江、岭南等大型旅游集团,包括中国电信、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通讯和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创新力度。种种迹象表明,旅游产业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驱动发展体系,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要不了多久,研究人员就无法与业界对话,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行政主体,包括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广义的国家治理机构,在涉旅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过程中,对基础和专业数据的重视都是空前的。无论是阐述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功能,还是争取财政、金融、土地等资源对旅游的支持,都离不开统计数据和计量研究成果的支撑。为此,中央编办去年专门批复了国家旅游局依托研究院组建了国家级的旅游数据中心,党组书记、局长李金早说:事实证明,把数据中心放在研究院是局党组正确的战略决策。李局长还专门为《中国旅游大数据》撰写了《旅游要发展,统计要革命》的发刊词。主管局领导杜江同志也多次听取旅游统计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工作汇报,并给予了具体指导。这体现了党组对研究院这支队伍的信任,更体现了党组对我们的重托。现在省、市、县三级地方旅游数据中心建设也动起来了,像杭州、四川、吉林等地,通过与电信、银行和高校的合作,在统计改革、数据生产、发布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志们,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政府智库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就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和实验室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2015年,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这个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经济形势座谈会,要求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新型特色智库建设指出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旅游数据中心和学术型智库建设总体上离不开这个方向和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没有数据支撑的新型特色智库和旅游专业智库是走不远的
    比照这个要求,现在的所谓智库建设确实存在太多值得检讨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是靠给决策部门和领导同志说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告诉他们旅游有多么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到地方和企业去,还只是会解读文件,说一些政府和领导多么英明伟大的语言;如果我们参与国际交流合作,还只是把国外的理论引进中国来,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海外同行,觉得这样就可以建成一流智库了,是没有人会相信的。随着依法治国,特别是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念的落实,产业政策调整的空间和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必将大幅度减少。哪怕是出于保证政府公信力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考虑,旅游智库在生产思想产品,特别是具体的政策建议时,都必须要有系统的、可验证的数据支撑,对政策实施效果做专业的仿真实验。否则就有忽悠、炒作、吹牛的嫌疑,甚至可以说就是耍流氓。我们可以去看看国际国内财政、金融、外贸、商务和社会发展领域高水平的智库产品,都是以大量的专业研究为基础的,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报告是可以直接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的。
    我们常说旅游是关联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很多政策都需要不同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反复协商的。这个协商的过程有政治层面的,也有学理和技术层面的。其它部门和地方政府也会依托自己的智库机构承担学理探讨和技术支撑,如果旅游专业智库没有学术底蕴和数据支撑,就很难通过对话和研讨达到最大公约数。
    智库的思想产品不只有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一家用户,还有涉旅投资机构和运营商。研究院是一家享受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每年数千万的经费预算大部分得依靠我们对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智力服务来获得。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成果都要走到市场的前面。在旅游市场上,个性化需求必然会推动差异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形成,无论是旅行社、OTA等旅行服务商,还是酒店、主题公园、航空公司等旅游供应商,以及广义的旅行和异地生活方式运营商,今天的旅游市场主体已经开始识别这种差异化,并有能力为差异化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给,也能够很好地为个性化产品定价。在这个多要素参与的需求与供给双向互动过程中,高效、移动、安全和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智能化商业环境将是必要的。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对涉旅数据有效分析和商业应用的体系,以提高旅游业的智能化市场水平,并能够在商业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引领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数据化成长。关于危机意识,已经说过多次,今天再次强调一下,不然我还是睡不着觉:在数据建设和应用方面,市场主体已经走到我们前面了,再不努力把我们的旅游数据中心和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建好,就时刻面临被市场和时代抛弃的危险。
    经过八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院在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建设、学术思想建设、学术平台建设、人才建设、社会服务和国际化方面也算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战略性学者、原创性的旅游思想,特别是能够影响全局的战略设计几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不错,我们这些年是培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带头人,也培养若干可以到行业会议和旅游企业那里像模像样地比划几下的青年学者,还号称出版了“1+8+X”的标志性成果体系,社会反响还不错。那又怎么样!有多少是别人冲着这块中字头的金字招牌来的,有多少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运气和偶然,又有多少别人看着机构和人员年轻而多了些鼓励和忍让?想通了这几个问题,再想想我在四月份的2016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说的那句话,“旅游业,最不可靠的是才华”,把心静下来,多搞搞数据生产、加工、建模和数据分析,对去除大家心中的浮燥多少会有些帮助。将来等统计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到位了,包括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内的每个同志都应该去这两个机构工作一段时间,由表及里反复磨练大家的“静、净”二气。

    同志们,
    数据建设是立院之本,也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保障,与每一位研究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和行政人员都有关系。希望同志们以“再建一个研究院”的勇气和智慧,持续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积小成果为大理论,用大数据画出大众旅游时代的全息产业影像,科学研判和预警旅游经济的运行态势,为党和国家涉旅工作提供更多可应用、可观测的政策储备,为世界旅游创新发展总结提炼出可以共享的中国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原创性的旅游学术思想。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数据建设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
    坚持强化基础,不断完善旅游统计和数据建设的技术平台。随着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重视程度的加强,旅游业正在兴起一股数据建设的热潮。热潮不是坏事,有热情才能有干劲啊。要提醒业界,更要警示自己的是不能过热和蛮干。我去看过几个高校建设的实验室和数据中心项目,上亿的专项投资下去,买了大批高端电脑、显示系统和仿真的旅游项目,感觉是进了多年前的电化教室。还有的地方政府为旅游数据中心批了几十上百亩地,投资数千万上亿的资金,弄了很大很炫的屏幕,拍照时有强的“可视察感”。说实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经不起同行的专业检验,研究院的数据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决不能走这条路子。众所周知,早在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这块牌子加挂以前,我们就启动了国家旅游经济运行与政策仿真实验室的项目建设了。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很支持,每年有800万的财政资金。我就和晓云同志说啊,咱得把这笔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去,从基础做起。具体地讲就是“两多两少”:多投人脑,少投电脑,就是组建团队搞基础研究,包括分析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多收粮食少做饭,多渠道采集白色、灰色的文献与数据,别忙着发论文、出研究报告,相信功到自然成。下一步还是要坚持这个方向,旅游文献情报中心、数据采集与监测中心、灰色文献库、口述历史库、旅游语料库,还有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旅游统计工作手册和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测量工作手册,要抓紧,一项一项扎实推进。
    旅游统计和数据建设的基础工程,还包括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监测国家实验室的平台基础,以及地方和产业统计机构建设指导,以及人员培训的组织基础。自从旅游数据中心组建的那天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接受各方面的打量与关注。做好了,大家都来学习和借鉴,效率就很高。稍有差池,根据系统放大原理,也会在产业指导上犯下大的错误。怎么办?编制就那么多,精力也有限,只能靠标准和流程来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耦合的结果尽可能不出差错。为了最大限度地少出系统差错,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风险,必须发挥真正的工匠精神,丁丁卯卯把指标体系、平台群、数据采集、清洗、生产、脱敏、发布、监测与反馈等各项基础工作做到位。让每一个岗位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特定的时点该做什么,使用什么方法和工具,怎么做才是达标的,完成工作后要向谁汇报。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群体中,提这样的要求好像显得不那么高大上,有的人可能还会在心里说,这哪是我们博士、研究员干的活儿?我们去看袁隆平、去看邓稼先、去看施一公、去看费孝通和屠呦呦,凡成大学问者,无不是在细节上亲历亲为。不这样要求,不这样做的话,做具体的定量研究和抽象的理论建构时,是不会有实感的。
    坚持问题意识,牢牢把握数据中心建设的大方向。旅游统计也好,大数据建设也罢,都得立足中国国情,面向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需要,面向旅游产业变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句话既是对全国科技和科研工作者说的,也对研究院和数据中心的实际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家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积累数据,搞旅游经济实验室、旅游图书情报中心、旅游数据采集与经济运行监测中心等平台,难道只是为了让研究人员多发一些定量研究的SCI、SSCI论文吗?不是。是为了研究院的专业智库的建院目标,直面国家和产业需要的旅游发展理论,着眼于解决旅游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微观监管和创业创新数据支撑。在数据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位研究人员特别是统计中心和实验室直接生产核心数据的研究人员,建议同志们好好学习“两弹一星”的功勋人员和他们的事迹。与一些同龄人相比,他们拥有同样的才华和努力,却没有选择留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实验室,沿着传统学者的道路去攀登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高峰,而是隐名埋姓一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去构建强盛国家的科学基础。当然,时代和学科背景不同了,晓云、仪亮,以及各个研究部门的专业团队任何时候都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自觉践行“服务产业,报效国家”的建院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时刻都弄得很悲壮,甚至悲情,相信组织会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研究机构的科研条件和研究人员的生活要求的。就是一段时间满足不了做科研的全部最优条件,也会逐步实现的。当然,我们也不能都等着国家和组织上配置全部资源和条件,很多时候,还得有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儿。
    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要愿意并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经由扎实的项目累积,终成宏观体系。从理论上讲,通过手机可以把全世界的人都连在一起,这会带来很多的商业革命,人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这种变化,新的技术和产业之间一旦发生融合,可能就会派生新的商业模式,就可能完全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电信合作的旅游大数据实验室在5月份发布了第一份研究成果,是关于五一期间乡村旅游的项目,包括旅游人次、出游半径、人均消费、消费结构等方面的数据。这样一份带有公益性的数据基础报告发布后,学术和业界均有很好的反映。如果没有电信部门的合作,这样的看起题目很小但是基础很扎实,业界很需要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是出不来的。上个月我和晓云、仪亮、郭宁同志说,能否用微信、微博的客户端做些简单、直观的小调查。她们很快就做了一个关于本季度、下季度和未来六个月的产业预期的小问卷,放在微信上,即答即见结果,24小时就有了200多位业内人士填写了自己的看法。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微创新和应用成果累积起来,时间久了,就能够看到其价值所在。事实上,科研创新和历史进步一样,哪里又有太多主动设置的宏大叙事,不就是由这些日常生活和具体工作推动和演化的吗?
    坚持“研究无禁区,发表有纪律”,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自以为数据在手,真理在口,就是七个不满,八个不服,一幅“我是学者我怕谁”的面目示人,这样不行啊,同志们。旅游统计也好,数据应用也罢,有科学或者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艺术或者社会属性的一面。其实哪个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又不是如此呢?管理学可以往运筹学、管理工程和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这个方向走,也可以往公司治理、组织行为和领导艺术那个方向走。经济学可以走向“不讲道德”的工具理性,也可以走向“福利三角”的价值理性。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人想搞出个“绝对真理”或者统一的大框架,以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结果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就算是短期内统一了,还有会有新的理论出来,最后还是会走入“理论的丛林”。旅游数据建设过程中同样会面临这些问题。比如面对三大市场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的一组数据,有绝对数、有同比和环比增速,并且经过了统计误差、物价指数、汇率等工具校验,或者说已经尽可能地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准确和及时性,但是在何时发布、如何解释,特别是如何把这些数据应用到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的实践中去,既需要我们经由学术训练而来的专业能力,也需要基于国情和旅情的政治智慧,需要在价值取向上与中央和国家旅游局党组的战略决策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指标的设定、数据的采集、清洗和加工环节必须是科学的,但是数据的发布频率、节点和解读则是有立场的。为此,院里专门修订了保密制度,还专门就数据保密出台了管理办法。有了纪律,就必须遵守,谁违反谁就要承担责任,到时候不要说言之不预。
    同志们,

    从研究院筹建的那天起,数据建设就被视为基础工作,并逐渐渗透到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建设、社会服务等专项工程和日常细节中。从去年12月3日研究院加挂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的牌子那天起,旅游统计和数据中心建设就成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了。希望大家不忘“服务产业、报效国家”的初心,为把我院早日建成数据支撑、学术型、特色新型旅游智库,继续前进!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党支部书记、院长 戴斌
    (2016.7.14,北京)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