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首批外设研究机构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0-09-16 09:42:59     字号:[    ]

    2009年9月15日,戴斌副院长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首批外设研究机构工作研讨会上做重要讲话,全文如下:

以组织创新推动我国旅游科学与产业实践的互动成长

同志们:
    刚才,杜江院长为首批外设研究机构颁发了标牌,标志着分院和各研究基地正式启动运作。我代表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也欢迎同志们正式成为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同行者和全国旅游学科建设的示范者。
    还在筹建阶段时,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杜江教授就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外设研究机构的构想。为此,我们根据研究院的院情,并结合全国旅游学科建设现状制定了一系列外设研究机构申报及管理办法。经国家旅游局领导批准后,我们于今年5月份启动了这项工作。在综合考虑方方面面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院发展战略的需要,确定并审批了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依托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影响研究基地(依托中山大学)、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依托华侨大学)、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依托南开大学)等五家研究基地。加上之前成立的云南分院,首批外设研究机构共有六家。值此第一批研究基地授牌之机,我想就外设研究机构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指导思想、分院及各研究基地近期工作重点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外设研究机构的建设意义
    在国家级研究机构的框架下,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研究基地和分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值得肯定的组织创新。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我们认为外设研究机构形式是有助于研究院的自身建设和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旅游学科建设的。目前,全国旅游教育和科研力量在规模上是比较强的,但是在布局上比较分散。无论是拥有博士点的211大学、高职高专的教育机构,还是地方上的商业研究机构,大家都感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分头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总体感觉系统性和导向性还是不够。能否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旅游学科的各个研究领域培育一批示范点、研究项目的孵化器和旅游学科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的平台,并促进这些机构逐渐向成为各地域旅游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建设研究基地和分院的初衷。是否合适,请同志们考虑。
    自去年秋季以来,中国旅游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制度环境来看,发展旅游业正在日益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方面的政策创新尤为活跃。从市场环境而言,基于国民旅游的大众旅游市场运行特征更加明显,需求更加多元。产业领域的变革、重组,业态的融合与分化前所未有地剧烈。可以说当前我国旅游业表现出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新旧矛盾凸显期的运行特征,为本土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机遇,也赋予我们这一代学人历史责任。事实上,服务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而致力于提升国民旅游福祉,始终是中国旅游研究院建设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自2008年6月正式成立以来,我们不断通过旅游内参、信息快报、旅游要闻、专题报告等形式服务于政府的宏观决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旅游学科自身建设的需求,只靠研究院内部的几十个人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动员并依靠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学术力量共同推进我们的事业。
    从各地方旅游行政部门的组织架构来看,基本都设有自己的旅游研究中心或旅游规划设计院。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经由科研活动特别是专业研究基地的设立来提升学科建设。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类高校便积极咨询和申请针对某一研究领域设立研究院专项研究基地或者分院。中国旅游研究院作为依托于国家旅游局的专业智库,具有声誉广泛、资源丰富、数据充实的先天优势。研究院愿意也能够为全国的旅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展示学术实力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我们希望,在研究院总体建设框架和发展战略体系下,外设研究机构的建设要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为研究院的整体发展战略服务,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资源特色为区域旅游发展服务,要在某一领域内成为全国旅游科学领域的权威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二、旅游产业实践和旅游科研需要是外设研究机构建设的根本导向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研究院作为国家旅游局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我们紧紧围绕“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政府智库、业界智囊、学术高地”这一长期的战略目标,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既然我们走到了一起,走到了研究院的这面旗帜下,就是一家人了。谈深也好,谈浅也罢,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接下来,我想结合研究院发展初期的工作经验和外设研究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面向产业、学术报国是我们的建院理想和长期信念
    和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一样,我长期工作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由于所在学科,特别是研究领域的关系,又有大量机会接触旅游商业机构,现在也算是半个身子入仕了,还经常与各类媒体打交道。学、研、产、官、媒,转来转去的,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构,要想成大器,要想有大作为,理想和信念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这两个词说起来似乎有些虚,可是如果悟不透,或者一时悟透了,却不能长期坚持下来,我们这些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学术机构就肯定立不起来。
    自筹建的那一天起,研究院就是以“五个坚持”为指导思想开展各项工作的,即坚持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为国家旅游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出大思路,起大作用;坚持本土意识和现实导向,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广泛联合国际国内一切可以联合的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共同建设好权威性的专业思想库;坚持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重点培育研究团队和学术梯队。
    以上这些思想从根本说是解决“研究为什么”的问题。就个人而言,在成长的起步阶段,这个问题好回答,“成名成家”就可以了啊。可是我们都已经是教授、博导、院校长,是别人学习的标杆,是带队伍,追求“立言”,甚至是“立德”的学者,再这么回答就不够了。必须倡导一种理想和信念,把知识分子的个人努力与产业需要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把人往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带,才能带出好的队伍,才能成就一番“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境界。当然,我这么说,不是要大家做苦行僧,必要的物质待遇和荣誉激励还是需要的,这是后面要谈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说实在话,这样的目标我们自己也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整个研究院都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作为研究院的有机组成部分,希望分院和各研究基地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学术和行政负责同志能够理解和认同这一点,并且在学术实践中加以贯彻。
    第一,起点一致。我们提出五个坚持,是基于“中国旅游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有超前的思想引领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这个基本命题,这就要求各分院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必须立足这一“理性假设”。
    第二,方向同构。各分院和研究基地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旅游经济运行的现实要求,重点开展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产业政策、企业战略,以及资源开发、市场推广和产品优化等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的研究。积极参与旅游市场引导、运行主体培育、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以及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工作。与有关机构合作,积极开展旅游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训和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交流工作。
    第三,战略互动。“团结全国旅游学术界力量,提升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目标实现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精心谋划,有序推进。在每一个阶段旅游学术研究都有相应的重点、关键领域,这就要求各分院和各研究基地在步调上把握好时机,与研究院的长期发展战略保持同构与呼应。
    当然,各分院、研究基地也要服从依托单位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分院和各研究基地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协调衔接,融合研究院与依托机构的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外设研究机构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作为外设研究机构,固然需要理解和认同研究院的理想、信念和建设目标,更要结合所依托机构的学科建设的现实要求,结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走特色化创新之路。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加强对旅游学术研究创新,特别是机制体制创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总结,使研究基地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各位都是学术机构的领导者,要关注从宏观上把握和引导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致力于出精品成果、出高水平人才、出有影响的学术团队,以此为基础去打造研究基地在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逐步使研究基地成为所在区域和所在领域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产业咨询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
    研究基地应当摒弃传统的依赖心理和和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利用基地开放式的研究平台,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盟,承担更多国家级的重大课题,通过更有效的社会服务,争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核心工作上,要瞄准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立足于前瞻性、紧迫性和全局性问题开展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分院和各研究基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1.与研究院之间的关系。研究院是分院和研究基地的学术指导机构,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同志们应在研究院总体的发展战略体系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学术研究和组织建设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看还是以协调和交流为主。
    一方面是阶段性工作任务的协调和指导。研究院每年将按照国家旅游局党组确立的工作安排,结合旅游业实际,制定当年的全院工作要点,印发到分院和研究基地。分院和研究基地要按照工作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年终工作总结和年度工作计划报送研究院备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对分院和研究基地的业务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工作。中国旅游研究院拟每年举办若干次分院、研究基地的学术交流会和工作研讨会。为了节省同志们宝贵的时间,这些会议可以在全国旅游科学年会、学术委员会、省部级科研立项和科研评奖审议会期间套开,可以在北京开,也可以在外地开。总之,我们希望通过灵活多样的横向业务交流,研讨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经验与问题。
    2.与所依托机构之间的关系。分院、研究基地与各自的依托机构之间应当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也就是说,挂上中国旅游研究院分院或者是研究基地的牌子,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大家在体制内的原有行政隶属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所依托机构的学科建设需要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体系,积极融入依托机构的总体发展规划,在积极贡献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
    分院和研究基地是研究院与依托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建设的。我们希望所在单位的同志们,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根据申报书的承诺,依托单位要积极筹划并支持研究基地的筹建与发展,为研究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特别是要根据研究基地的学术方向,调集学校骨干力量充实学术团队,为研究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3.与地方政府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面向各级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各机构要努力成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离不开的专业智库,尽最大努力为它们提供智力支持。要有信心,更要有能力在地区形成产业话语权,在某一领域形成学术权威。“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扎实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分院和研究基地才会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研究基地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整合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体攻关,瞄准地方和国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服务触角向社会基层组织和企业延伸,积极构筑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组织创新平台。
    三、外设研究机构初创时期的形势与任务
    从前期收到的基地申报书来看,发展规划还比较笼统,研究方向还不够凝练,对于制度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基础工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学术研究和组织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估计不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机构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规划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切合实际,是否能够执行下去。各研究机构在初期建设中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有理想,更要有坚守,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研究基地平台建设的基本要件,也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制度保障。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创造的软环境,是研究基地其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我们希望各研究基地都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框架,并形成与依托单位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研究基地运行机制,如学校领导直管制、学校与学院共建制、学术委员会负责制、独立建制、科研处代行管理制等。在这方面,我看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都是可以探索。只有一点我是明确反对的,那就是基地的工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绝不能搞成导师带学生。现在大学的研究团队很容易搞成这个样子,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做不大嘛。
    其次,要抓人才培养,千方百计地组建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基地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依托机构的学科建设,争取为提升依托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凝聚研究队伍,建设一支特色鲜明、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团队。重点在基地申报的特色研究领域形成突破,成为依托机构的亮点。授牌与其说是一种荣誉,倒不如说是一份责任。各位负责人同志既是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又同时担任行政管理职务。到这个份上了,我们需要有一些非功利的学术自觉性,要忧国家、忧产业,更要大力培养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学术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世界总归是他们的。我们这些人也是组织培养起来的,现在是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年轻人培养方面,要在保证整体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鼓励年轻人多出成果,有实力的可以快出成果。我总觉得我们这个领域人才出的太慢。在座各位都是国内旅游学术界的中坚力量,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对年轻人的培养,要不仅仅局限于擅长学术研究的理论型人才,还应积极关注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青年业者,对此,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也有能力给予支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三,要下大力气抓好学术基础工程建设。研究基地应加快网站建设,特别是要加大投入,丰富基地电子数据库、网站栏目,打造信息平台,完善功能建设,使基地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和传播,尽快提高基地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研究院的官方网站可以为大家做专门的链接,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我们已有的经验是可以共享的。
要重视科研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制定科研档案的管理规定,规范科研档案的管理,充实完善数据库。可以创办工作简讯、学术内参之类的内部刊物,以加大信息传递、沟通。利用基地平台,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成果的最大效益。
    第四,要重点抓标志性研究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对大多数外设研究机构来说,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应是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特色突出的学科研究优势是建立研究基地的首要依据。全国范围内旅游高校很多,涉及旅游研究的科研院所也不少,研究队伍规模很大,而且每个院校都有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为保证研究基地的质量,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基地申报的学科方向,立足国家和地方旅游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和学科成长的特定阶段,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专攻的旅游学术研究基地。
研究基地应积极开展对旅游学科领域内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以及前瞻性课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大对基地标志性成果的宣传报道,加强成果简报,积极向政府和相关机构推荐,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第五,要充分利用依托高校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各研究基地所依托高校都是历史悠久并享有国际国内较高知名度的一流大学,开展国内乃至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机会更为丰富的优势。研究基地应努力争取在所依托高校诸多学科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以便更好地获得配备的各方面支持,逐步提高在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六,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明确并细化研究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项目研究人员及日常工作人员的职责。我们建议各研究机构要加强各级各类项目的管理制度,严格把握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建立适合研究基地的项目管理制度。在完善经费管理办法的同时,有条件的基地可以尝试建立项目基金制度,重点扶持、资助重大项目开展研究。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谁都想上,结果可能谁都上不了,必须有组织地加以协调。
    通过横向项目解决经费问题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最终目标,不能本末倒置。做学术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匠气,真正深入到产业实践中去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只有扎扎实实把学术功底打扎实,才能谈个人的发展、机构的声誉。可以争取依托单位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提供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支持,通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开展学术活动,具体实施建设任务。
    第七,研究机构既要坚守传统的学术研究范式,也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如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搜集资料、分析形势、研究旅游新需要和企业新形态。技术是中性的,是学术成长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对于在大学里做研究的学者而言,人文底蕴必不可少。对传统和经典的坚守,往往能够造就学术研究的厚重感和扎实作风。在研究范式和研究风格上,我觉得还是要强调中国特色,不是所有的西方的思维和做法都是好的。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自己立足的这片国土上的父老兄弟,是18亿的国民旅游者和数十万计的本土旅游供应商在支撑着我们的话语平台。
    第八,为产业服务不要怕小、怕具体,而是要把根扎进泥土里,学会见微知著。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是实实在在支撑旅游学者个人成长和机构发展的现实土壤。没有了旅游产业界的支持和信任,没有国民旅游者的认同,我们的学术研究只能是关起门来自说自唱,或者是我常说的智力健美操吧。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这一代旅游学人的幸事,我们要牢固树立与产业共进退,乃至学术要引领产业发展的思想。解构永远比建构更加容易和获得满足,只有适度领先旅游产业发展步伐,解决旅游产业的现实难题和长远发展问题,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第九,在机构建设评价方面,要更加从容一些。不要急于出系列成果,只要扎扎实实做些事情,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量化的事情太多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不见得是好事,这往往造成整个机构急于求成,诱发短期行为。研究基地应根据自身定位设立研究基地项目,加强对研究项目的策划意识,真正做到通过研究项目带动基地建设。支持研究基地做大做强,可根据现实需要,采取委托立项研究的形式,经充分论证后开展研究。
    以上意见与建议还不是很成熟,只是提出来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具体到分院和各研究基地实际情况,个人的看法就更可能是谬见了,还是提出来让大家批评吧。
    云南分院的底子是做规划设计的,建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商业性的项目研究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和组织自身的正规化建设。有了学术声誉,才能够真正地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学术方向上要为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服好务,为实现西部旅游发展战略和东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发挥推动作用。但是研究目标不能泛化,要在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做好科研规划和工作计划。
    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能不能考虑短期内在旅游核心概念的厘定和固化方面做一些工作?我看可以结合研究院的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旅游大辞典》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一些力量,集中攻它几个带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大词条,在此基础上逐步把旅游学科概念体系建立起来。当然,基础理论研究并不排斥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做好了,也可以为基础研究提供素材和案例。所谓重点,也是阶段性的。
    旅游影响研究基地更多应考虑与国际接轨,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逐渐形成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包括一些非常有名的学者在内,由外向内的国际化做不错,但是由内向外的国际化,说实话,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希望中山大学能够起这个风气之先,在国外理论综述和转述的基础上要有自己原创的理论观点。保教授牵头做的遗产观测站就很不错,也是很好的学术组织创新的本土案例,日积月累必定形成丰富的成果。
    旅游安全研究基地是不是可以更加侧重从旅游者安全需求的角度构建研究体系?从华侨大学的地缘和生源优势看,我们本来是想让郑教授他们做台海旅游研究的。综合考虑的结果还是定了旅游安全的调子,在这方面华大旅游学院还是有不少优势的,除了向敏教授外,整个学院,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在做这方面的题目。可以说已经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学术范式的制订者了,希望能够更为专注一些,主题太泛化可能会造成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
    饭店产业研究基地,饭店产业研究领域容易走入过于西化和细化的模式。一方面不能一味地投入到国外酒店管理模式、管理品牌的总结研究,另一方面也不能具体到学术研究中不可能具备优势的酒店操作层面的研究。应结合酒店专业高等教育要求,尝试把饭店管理的中宏观研究体系构建起来。
    旅游市场和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目的地营销研究是学术突破,一般营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都很难涉及地理空间。当然,目的地的尺度有大有小,这是目的地影响研究的关键立足点。还要区别市场和营销的内涵,相对于技术层面的营销,市场的研究显然更为重要。
    总体而言,同志们在分院和研究基地的筹划准备过程中做了很多思考和大量工作。研究院在以后的建设工作中肯定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我看这个支持主要是平台的共享和理念的认同。我们是围绕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走到一起的,只有同样抱着将自己的微薄才情和不懈努力贡献给旅游产业,贡献给我们的父老兄弟,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我们愿意把研究院这个平台建设好,建成一个大家共享的精神家园。毕竟研究院已经发展了一年多,我们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项目承担、经费资助方面的支持也会有一些,但这些都是有限的,从长期来看,分院和各研究基地的发展还需要自力更生,创造条件,靠自己的实力形成学术声誉和产业影响。
    授牌仪式标志着筹备期的结束,也是机构建设工作的开始。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把分院和各研究基地建设好,把研究院共同体的声誉和影响力提升到新的台阶!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