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RCEP框架下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在昆明成功举办
    2022-07-23 19:06:00     字号:[    ]

2022年7月23日,由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组委会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研究院承办的2022“RCEP框架下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论坛以“RCEP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通过开幕致辞、专题研究报告发布、主题演讲、专题对话、昆明倡议发布和系列配套活动,构建起RCEP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的沟通与对话新平台,推动RCEP伙伴共享国际旅游发展新机遇。

   

    

出席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张西龙、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王浩、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副主任李亚莹、缅甸总领馆商务领事WAI YEE LIN(伟怡琳)、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张士金、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蒋兴明、泰国国家旅游局昆明办事处处长素虹、云南省文化与旅游厅厅长赵国良、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安恩法和辽宁省文化与旅游厅副厅长赵奎伟等。参会的嘉宾还有,RCEP驻昆明总领馆官员、国际旅游组织在华分支机构代表、RCEP成员国驻华机构和境外文化旅游企业在华合作代表,相关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旅游研究机构和智库,行业协会和院校代表及相关涉旅企业负责人约200人。论坛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所长杨劲松主持。

    

   

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RCEP是重要制度环境,在此框架下云南旅游复苏,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设施,敞开双臂迎接海内外游客。云南加快设施连通,提供最便捷的出行条件,大力推进民航、铁路、公路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创新,提供最舒心的旅游体验,构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在三年内全面实现提升并进入中国一流水平。欢迎海内外朋友多来云南旅游、康养、旅居、投资兴业。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张西龙致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和落地为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带来长期利好,也为RCEP成员国带来宝贵发展机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掘RCEP政策潜力、持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交流渠道、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为中国和全球旅游业复苏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缅甸总领馆商务领事WAI YEE LIN(伟怡琳)致辞。作为东盟大陆国家中最大的国家,缅甸全年都有许多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旅游部门大约贡献了10%的GDP,而这一占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RCEP成员国的开放承诺,成员国国民也可以在包括旅游业内的许多领域中受益,通过创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信缅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承诺能够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共同繁荣未来。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了主题为“以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入出境旅游复苏”的开幕演讲,并发布了专题研究报告《合奏RCEP最强音,共创旅游好未来》。报告系统地分析和研究RCEP框架下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梳理了RCEP成员国的旅游发展情况,分析比较了RCEP城市的国际旅游影响力,从中国出境游客的视角审视了疫前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状况下RCEP成员国的旅游目的地。RCEP的积极影响将持续发酵,并将为未来的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为丰富、也更为激动人心的创新可能性。

                

          

泰国国家旅游局昆明办事处处长素虹以“RCEP框架下的旅游国际合作”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泰国企业家十分关注并重视中国旅游市场,同时有超过6900万泰国游客期待通过中老铁路前往中国旅游,尤其是云南省旅游。目前,泰国已建成高速列车与周边国家接轨,未来出行更加便捷。泰国旅游局还计划推进航空、水路和陆路旅行,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多的文化和旅游交流。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赵国良以“RCEP框架下的地方旅游实践”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一是RCEP及RCEP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CEP与区域旅游市场紧密相连,对旅游业尤其是出入境旅游,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二是云南参与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的实践。独特的区位优势,再加上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决定了云南将在RCEP框架下发挥重要作用。亚洲象北上南归的事件,让云南的大好河山、多样生态、多元人文被世界所认知,为云南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全球形象树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云南参与RCEP初步的一些考虑与打算。 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积极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金沙江生态旅游带、六个国际旅游中心,着力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云南在RCEP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中国旅游研究戴斌院长主持了企业家的专题对话。戴斌院长与携程集团总裁李欣玉、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院长游成、康旅集团董事长杨敏、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王云东、伟光汇通集团总裁王军等嘉宾共同围绕“RCEP和旅游业:开放·合作·共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携程集团总裁李欣玉表示,携程积极借助RCEP机制,搭建国际化平台,推动全球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借势RCEP,做大做强国际化营销。在中国游客前往RCEP国家的旅游中,携程2017年上线全球旅行OSI服务,提供紧急救助、简要翻译、失物招领等服务,不断突破用户服务边界。对于政府推动RCEP、尤其是携程走出去方面,携程高度关注入境旅游的相关政策,期盼入境便利政策的落地,包括落地签证在外交系统的落实。

              

伟光汇通集团总裁王军表示,伟光汇通专业发展文化旅游小镇,模式是以小镇的形态来呈现在地的中华文化,例如楚雄彝人古镇的火把节。活化文创产品在RCEP的大模式下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瑞丽古城会拉近泰国、缅甸与中国的距离。国外游客非常喜欢有鲜明文化的载体,RCEP的实施会让更多国际游客愿意到文旅小镇来。2019年伟光汇通所接待的游客有约5%为外国游客,也策划了类似中国城的海外旅游产品,但目前暂时受到政策限制。未来期待当地政府政策落地和资金投资的时间上能够予以支持,也希望RCEP提供更多引进来的机会,在休闲度假露营方面引进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优质产业人才和发展模式。

    

康旅集团董事长杨敏认为,面对RCEP的机遇,应当考虑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平台。出境游游客最关注的点是安全,当前的问题是旅游信息平台能不能让RCEP游客准确掌握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二是金融政策。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性,金融政策上应该给予旅游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给予更长期的贷款。在投资类支持中,不仅仅是纯旅游,也应当综合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支持企业建设好大型旅游目的地。三是解决好旅行社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要形成旅行社正常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法规制度安排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王云东提出,RCEP框架下旅游怎么做面临四个主要问题。一是RCEP国家的旅游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国家旅游企业很难进入,注册旅行社、成立旅游公司有很多门槛,RCEP框架是否对此有所设计。二是标准和服务。例如签署合同时的语言安排。三是人才培养。目前的法律、商务、金融人才往往只懂英语,不懂驻在国语言。云南的大学可以面向东南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调查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四是基础性投资不平衡。云南这块可以作为桥梁带着中国企业去投资,一旦打开市场,所有RCEP国家的旅游都会产生巨大的获益。
     

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院长游成通过视频的形式发言。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无论中国旅游市场还是国际旅游市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客源结构、消费习惯、购买行为等变化显著,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RCEP成员国是中国旅游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集团将持续扩大和优化服务布局,推动免税、酒店和相关服务运营,也将推动服务领域的延伸。后疫情时代,将推动RCEP旅游合作的持续深入,一是探索区域一体化旅游可行性,推动合作走深走实。二是鼓励旅游企业扩大交流,加强合作,构建良性互动的旅游产业生态,为疫后旅游恢复做好准备。三是提前设计产品,强化国际宣传,为市场恢复做好预热。产品方面鼓励服务创新,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旅游新需求。
         

    

戴斌院长在对话中对各位企业家的莅临表示感谢。戴斌院长强调,“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希望管理部门给企业家们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做好服务,也希望企业家们能够将事业融入旅游业发展中,在RCEP新环境下有更多的作为。戴斌院长表示,中国旅游研究院将为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助力RCEP框架下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石林发布了《RCEP框架下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昆明倡议》。倡议强调,RCEP伙伴应当,也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旅游的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RCEP框架下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与会嘉宾经过深入研讨,就推动RCEP框架下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系列共识。以开放、合作、共赢为特征的RCEP是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联的重要制度要素,将有助于这些工作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推动RCEP迈上新台阶,发现和开创新的合作空间。RCEP伙伴的地方旅游合作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领域,鼓励云南等具有独特优势的地方在旅游合作中发挥创新精神,在旅游业绿色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等优势领域共享最佳实践经验。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网站管理: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 京ICP备2021001490号-1